中东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摘要】:中东国家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与民族认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东传统金融体系。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现代金融体系的刺激下,中东金融体系开启了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美元、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共同推动中东金融体系进入多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并行的高速发展阶段。中东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孕育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中东金融中心。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金融中心经历了从地中海周边区域迁移至海湾地区的历程,从19世纪70年代的埃及,至20世纪50年代的黎巴嫩,再到70年代后海湾地区的巴林和阿联酋等。受多重因素影响,中东各金融中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兴衰历程和发展特征对于当代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埃及金融中心因棉花出口业的兴盛而崛起,又因棉花出口受挫以及埃及政府的金融业国有化改造而走向衰落。黎巴嫩金融中心因转口贸易的繁荣而崛起,又因1965年Intra银行破产引发黎巴嫩金融危机而走向衰落,而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彻底摧毁了其金融中心地位。巴林金融中心因离岸金融业务的兴起而腾飞,而又因“阿拉伯之春”横扫中东引发的政治动荡而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金融中心竞争日趋激烈,阿联酋通过设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自由区,创造了金融中心发展的奇迹。对中东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的分析结果显示,中东金融中心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基于“需求反应”模式的自然形成型金融中心,其典型代表包括19世纪70年代的埃及金融中心与20世纪50年代黎巴嫩金融中心;第二种是基于“供给引导”模式的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其典型代表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巴林金融中心与阿联酋金融中心。具体而言,促进中东金融中心崛起的因素包括:发达的腹地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由的金融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等。而经济发展停滞、政治动荡、政府治理能力退化、战争爆发等是引发中东金融中心衰落的重要因素。埃及金融中心、黎巴嫩金融中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欧洲经济往来等单一外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容易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干扰,其发展暴露出了明显的脆弱性。此类金融中心也主要服务于西方资本市场,是高度依赖西方金融体系的附属型金融中心。而巴林金融中心、阿联酋金融中心的发展基础虽然存在一定欠缺,但是政府的积极干预弥补了部分短板。石油产业增长等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保障了政府的供给能力,支撑其金融中心长期稳定发展。此类金融中心主要服务于本地资本市场,并逐渐发展为不依附于西方的、发展相对独立的金融中心。海合会国家是当代中东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参与者。通过构建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以海合会国家金融中心为代表的当代中东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合会国家金融中心竞争力在同区域处于领先水平,优于孟买等新兴金融中心,但在政府治理水平、法律制度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等方面与纽约、伦敦等传统一线全球金融中心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区位条件类似的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一定差距。其中阿联酋金融中心竞争力最强,有望冲击全球一线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对中东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和竞争力的分析,揭示了中东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教训:即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稳定是前,政府支持是关键,制度创新是核心。这些经验教训对推进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当代中东金融中心挑战与机遇并存。其发展面临着全球经济保守化趋势增强、海合会国家内部发展合力减弱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中心竞争越发激烈等挑战。而伊斯兰金融方兴未艾、海合会国家“向东看”政策改革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也为中东金融中心的发展供了宝贵机遇。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当代中东金融中心在深化中国与中东金融合作方面大有可为。当代中东金融中心有望通过建设中东投资平台、发展中东离岸人民币中心、打造人民币计价大宗能源商品结算中心等多种路径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深化中国与中东金融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当代中东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与全球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