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影响下的回译规范
【摘要】:近年,无本回译逐渐成为回译研究的焦点,而有本回译研究无人涉足,导致回译的现有规范的视野比较局限,回译策略和方法比较单一。本文运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探析有本回译的现有规范及其回译译者的意识形态。《中国士绅》收录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多篇短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妻子玛格丽特译成英文,后又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家赵旭东译回中文,最后又编排成了双语对照本。该文集文学性较强,表达风格多样,因此,回译时译者在策略上的选择也是多样的。论文第一章定义并分析了本文与有本回译相关的新用语,并认为有本回译和无本回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第二章对比原文、英译文和回译译文,探讨了此三者如何造成回译译者翻译策略的多样性,进而造成回译译文的杂合。第三章结合前一章研究、译者和编辑的相关论述,归纳出现有的回译规范,在此基础上探索规范背后的译者意识形态,论证规范的合理性。研究发现,有本回译可以不拘泥于恢复原文的策略,有本回译译者将民族志方法引入到有本回译,使译文成为记录原著和源翻译活动的载体。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