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译过程的认知研究对本科口译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论文以融阅读理解、断句、记忆、口头翻译等技能于一体的视译为平台,用认知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探究英汉视译这一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中阅读理解、意义单位、注意力的分配、预测、断句和灵活整合的合理性和形成机制。论文在认知、心理和语言的基础上对Gile的视译模式作了有益的补充,对“边阅读边翻译”的机制作了透彻的分析。论文还在视译过程的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量的视译训练对本科生交替传译训练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视译训练能够促进本科生交替传译能力提高的试验结果。
口译是一项注重意义传递而非仅仅文字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服务活动,其核心在于摆脱语言结构的束缚,“脱离语言外壳”。尤其在两种结构差异大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更要求抓住深层含义,不惜调整原文结构顺序以求译文符合受众语言理解的习惯。但是在视译和同声翻译中进行顺译时译员因受到语言结构差异的干扰,不得不按照句子成分出现的顺序进行断句并整合。视译多用于法庭口译,也常用作训练同声翻译前的初阶练习,目的旨在使学生学会断句并迅速反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人认为视译是最难的翻译形式;也有研究者指出译员在带文稿口译中的表现远比他们在不带文稿的口译中的表现好,这说明文稿并不会干扰译员对语音信息的处理,相反还能提高口译的准确度。
Gile提出的视译模式是“阅读+产出”,认为视译中没有速度的要求、无需记忆,只需阅读理解后产出译语。而本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视译虽然只需看着文本口译,无需紧跟发言人的速度,但是为了做到准确和连贯流畅,译员必须对句法结构差异大的部分进行先储存(记忆)再移位的处理,因此本论文提出的视译模式是“阅读+记忆+整合+产出”;(2)视译中摄入的是视觉信息,而产出的是语音信息,这两种信息的处理过程不同,相互产生的干扰比摄入和产出同是语音信息产生的干扰要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受试可以学会积极分配注意力从而提高译语表达的质量。(3)在英汉视译的环境下重复前人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视译中的切分和整合需要训练才得以融会贯通。视译中的时间差eVs(eye-voice span)基本上也由VP+NP组成,但是有经验译员的意义单位会大一些,时间差也会相应地短一些;(4)视译时要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