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中级汉语教学是联系初级汉语教学和高级汉语教学的桥梁,担负着如何由词语扩展到词组、进而再由词组扩展到句子的艰巨任务,因此,词语搭配以及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词语搭配是宽泛意义上的搭配,而不是英国伦敦学派代表人物Firth提出的狭义搭配——限制性搭配。本文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短语结构是否固定,提出了词语搭配的分类:自由搭配、半固定搭配、固定搭配及离合词。本文研究的视角定位在句法层面上,不涉及Halliday等人研究的篇章范围内的词语共现现象。研究对象为本科二年级的日本和韩国籍留学生,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分析法,研究语料来自于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下)、问卷调查试题以及学生试卷、日常谈话和作文中的错误。
搭配的实质是词语的意义之间的搭配,除了最基本的语法意义之外,主要是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能否搭配。本文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及修辞意义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词语搭配,其中还涉及语音对词语搭配的协调作用。
本文对四种搭配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自由搭配中词语的意义在搭配中实现,同时搭配使得所搭配的词实现意义。半固定搭配包括介词结构、固定格式以及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关联词。结构的固定性与少数词语的可变性为半固定结构的特点,另外,结构对词语具有选择性。固定搭配包括成语、俗语和惯用语。作为书卷语体,成语具有历史习用性、意义整体性、形式凝固性、韵律谐调性等特点,作为日常谈话语体,俗语和惯用语具有形式固定性、形象生动性的特点。离合词具有“合则为词、分则为词组”以及有限的扩展性的特点。
本文分五个层级(一年级、二年级上、二年级下、三年级、四年级)、历时三个学期,进行了本科留学生四个年级的词语搭配情况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为有效地进行二年级词语搭配教学提供了依据。从各种搭配的总体情况来看,离合词和自由搭配的正确率均高于平均值,其中以离合词的习得情况最为令人满意。半固定搭配和固定搭配的正确率均低于平均值,其中,半固定搭配在四年级的正确率低于固定搭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材、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正确的输入,是否在教师监控的情况下给学生足够的输出机会以及师生之间是否有足够、高质量的互动。
本文运用词语搭配理论及王德春教授的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并设计了“可操作示范模式”。因为本论文主要研究本科二年级留学生的词语搭配教学,所以,我们强调得较多的是搭配的规范性,在言语创新方面暂时对学生不作要求。在从“课文(语篇)——词语释例——听写——课后练习——补充练习”过程中,教师保证学生足够、规范的词语搭配输入,并保证学生充足的机会练习词语搭配输出,做到始终监控学生的输出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可操作示范模式”的设计是把搭配研究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尝试,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性教学。本文的研究客观上进一步完善了搭配研究的理论,填补了对外汉语中级汉语词语搭配教学的理论。“可操作示范模式”为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数,同时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教师课堂教学的把握及重点的突出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