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摘要】:
国际关系学自产生时起,各种视角和方法层出不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争论更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称。60年代西方妇女运动的爆发促使女性主义学术向该领域渗透。它以独特的视角向主流学说发起挑战,成为该学科极富活力的学派之一。
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为其核心概念,通过探究社会对男女差异的看法以及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解释社会文化的某些深层次因素。就国际关系学而言,女性主义通过揭示被性别中立的表象所掩盖的歧视女性的本质,提出了如何理解和是否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事关整个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
本论文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等基本概念加以辨析,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说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它同主流学说的关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权力与安全、战争与和平、发展与秩序等三个方面,考察女性主义对主流学说的剖析及其相关见解,综合探讨国际关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体现于其中的社会性别观念的互动关系。论文认为,社会性别观念反映的是不同性别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则是在主权国家间的交往中形成的,两者貌似互不相关,却通过寓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相互联系。性别观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而在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推动下产生的女性主义学术,也促进着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国际关系学观念的变革。国际关系学中的女性主义学派,不仅积极促进该学科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女性及其为维系国际体系的运作所做的大量工作,而且努力通过为同样被忽视的与女性相关连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名,批判该学科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同时,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的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女性主义都反对将任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某一特定的性别联系在一起,力求破除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的束缚。
对主流国际关系学说及其在权力与安全、战争与和平、发展与秩序等重大问题上的见解,女性主义学派在批判其所蕴含的社会性别歧视的同时,并未全盘予以否定,而是倡导相互之间富有建设性的商谈。它的许多见解超越了对男女平等的单纯追求,例如,女性主义反对现实主义把权力看成人对人的控制,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威慑其他国家的基础上,而是在强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既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独立自主,又通过彼此间的理解、尊重与合作谋求整个世界的长治久安。女性主义不把和平仅仅定义为没有战争,认为它不但意味着消除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暴力,而且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国家的主权、所有人的基本权利都得到尊重的世界。对于发展,女性主义指出,它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应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发展。发展不仅要公正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而且要确保环境安全。它必须通过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来加以实现。它们对解读国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丰富了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在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进辨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运用中国的材料对这一来自西方的学说进行检验。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但双方在处理国与家、公共与私人的关系等问题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对女性的歧视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同样根深蒂固。况且,中国无论是在与国际社会对抗,还是自觉地融入其中时,都不得不熟悉或遵守其中的游戏规则,从而深受后者所体现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应当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