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猜测与反驳

高彬  
【摘要】: 始于上世纪中叶的同声传译很快就成为心理学、语言学和口译理论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以认知加工作为同声传译理论的研究核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研究途径。然而,国内外对于同声传译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鲜有研究。这种研究的缺失使我们难以认知同声传译研究的本体,继而也难以解决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研究在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预测发展的趋势。本文指出国内外口译研究史多停留在历史分期、取向、范式、模式等宏观层面上,缺少在历史语境下对口译研究发展演变内部机理的细致研究。为了能深入地研究同声传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中选取了西方同声传译研究和认知研究的契合点作为视角,整合各家理论,以代表人物为主线,在梳理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猜想性地重建迄今尚未系统解释过的历史侧面,从史学的向度中审视同声传译研究的演进之路一探寻各种同声传译研究途径的起源、发展的内在动力,描述研究方法、主题的兴衰与嬗变,阐释历史与现在的逻辑关系,并把我国的研究与西方的理论研究进行对比,评估中西研究的差异和发展趋势。 本项研究采用了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质化研究中作者以哲学家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发表于1950年至2007年间的西方同声传译理论各学派代表性著作进行研究,从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个案分析中把握各种理论的核心,在猜测与反驳发展的共性中探索这些理论的时代特点和理论之间的关联。在该项研究中建立了新世纪西方同声传译理论文献语料库,用科学计量的研究方法在最新进展中探寻研究的承继关系和新的突破,以构建同声传译研究的发展路线图。为了进行中西对比研究,在论文中通过作者建立的两个子数据库(中文口译库和同传文献库)对起源于上世纪术的国内同声传译研究(1994年-2007年)从论文数量和引证文献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和归纳我国同声传译研究产生的学术背景,探寻我国同声传译研究成长的语境和研究动态及以所受西方研究的具体影响。在写作方法上本文参考了史学研究的整体之法,用著作体撰写方式,遵循选材、译述、润饰、剪裁、注释、征引的写作体例。 本项研究给出了同声传译理论发展路线图,阐释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猜测与反驳演进方式和继承、发扬的纵深推进过程和同声传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的交互关系,指出了同声传译研究中的猜测与反驳并非呈现简单意义上的一次性的循环,而是一种多发的、多诱因的、积累性的、嵌套性的、扩散式的复杂排错过程,在此过程中排错机制经历了历时的发展变化,从早期的概念性、直觉性反驳演变成了现在较为系统的以实验为代表的量化和以语料库为代表的质化排错机制。认知科学的影响已经融入到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概念底层,成为猜测与反驳的主要组成部分。两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都曾作为同声传译研究的指导思想,从非具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变,显示了同声传译认知研究同样经过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本项研究,作者发现同声传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理论之间存在接口问题。两者发展的不同步性曾经一度对同声传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本研究给出了解决接口问题的两种对策:利用语料库的方法进行质化分析和用同声传译实验范式解决单语加工中的困难问题。研究表明,在现阶段,同声传译研究者们对认知科学固有的研究方法有所扬弃,正在逐渐形成一些富有同声传译研究特色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国外的同声传译研究,国内的研究积累不足,尚未形成猜测与反驳的理论演进方式和自己的排错体系,总体研究发展趋势也欠明朗。国内的同声传译研究从数量上在口译研究中尚未占到优势,并存在较明显的研究主题缺失现象。语言组合的研究多以英-汉组合为主,所受到的西方影响主要来自于西方部分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本项研究是对同声传译理论发展史研究的首次尝试。作者用同声传译的认知理论和实验构筑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图谱,指出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猜测与反驳的演进方式,从同声传译研究维度解决了在西方曾经颇受争议的口译研究的增长方式问题。同时,文中所采用的中西对比研究视角可能有助于我国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的现状,权衡各种研究方式的利与弊,采取有效的方法缩小中西研究缺口,此外,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展望和研究课题在论文中也提出了一些预测和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长栓;英汉同声传译的技巧[J];中国翻译;1998年06期
2 仲伟合;;同声传译处理技巧(英文)[J];英语沙龙(实战版);2003年10期
3 李俊;;定语从句在同声传译中的处理策略[J];科学大众;2009年05期
4 陆庆邦;提高石油科技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质量的经验[J];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03期
5 许海妹;张晓莉;;仲伟合 南粤同声传译第一人[J];黄金时代;2005年12期
6 张幼屏;同声传译的重要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高彬;柴明颎;;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新发展——一项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翻译;2009年02期
8 ;NewClass成功助力2010年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同声传译总决赛[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1期
9 刘佳;;同声传译中增补技巧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10 许建忠;《联合国译员史》简介[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11 林巍;;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2 吴玉光;;笔译与同声传译的对比研究[J];大学时代(B版);2006年01期
13 徐敏;;同声传译研究的认知模型对口译教学的启发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14 曾思予;;浅谈同声传译及其入门技能训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2期
15 陈晓春;;同声传译的认知模式与技巧[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6 闫怡恂;;话语标记语在同声传译顺译中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7 郑华勇;;当前我国对同声传译实验室功能要求分析报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18 张克金;瞿莉莉;;试论同声传译中的省略[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19 黄天海;从同声传译看信息守恒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2期
20 吴玉光;;试论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岚;;浅谈顺句驱动在有稿同传和同声传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婷婷;;浅谈认知心理学对同声传译的影响因素及在记忆训练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萍;;浅谈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4 田苑娜;;从沟通信息流理论浅谈接力同传[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吴爱虹;;论同声传译中的冗余信息的作用和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高敏毅;;从信息结构看同声传译中的省略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梦思;;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后置定语的处理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雅婕;;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尚小奇;;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比研究浅析口译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琦璐;“听”“说”同步模式下的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孙海琴;源语专业信息密度对同声传译“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程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黄一;句子记忆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郭靓靓;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贝儿;论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顺杰;预测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价值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王鑫;论在英中同声传译中习语翻译的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郭红星;科技英语的同声传译[D];广西大学;2003年
5 董丹丹;同声传译中的顺译技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卢伟;背景知识对英汉同声传译效果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胡增;英汉同声传译中衔接转换与话语连贯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罗玉婧;幻灯片同声传译中精力分配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樊继群;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同声传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王海冰;一项关于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同传中的应用的案例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梅志清 实习生 谢苗枫 通讯员 杨冬生;专业同声传译人才仅20人[N];南方日报;2004年
2 记者 张桂林 张琴 郑天虹;劳动,都是光荣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同声传译:头号稀缺人才[N];经理日报;2003年
4 罗亮亮 深圳商报记者 胡佩霞;同声传译员日薪12000元[N];深圳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翟慎良 本报实习生 温海玲;走近涉外活动中的“同声传译”[N];新华日报;2008年
6 田冰;同声传译:21世纪头号紧缺人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7 ;如何学习同声传译[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8 陆静斐;上海首个同声传译基地建成 相关链接[N];文汇报;2003年
9 缪迅 褚宁;同声传译人才有“摇篮”[N];解放日报;2003年
10 金可;同声传译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元[N];经理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