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
【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汉语中的新词新义也层出不穷。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语中的新词一般表现为原有汉字的重新组合或原有词语意义的衍生,以运用各种辞格、简缩、借用、婉语等方式构词。新词新义出现速度快,它们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众多的新词属于个人创造,介于被人接受与被人遗忘之间。随着在大众传媒中的使用,这些新词新义可得到迅速的传播,并往往因获得大众普遍认可而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从而从言语发展成语言的有机成分。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在传播、规范新词新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在运用传媒进行外宣报道中,准确并清晰地翻译或表达上述传媒新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这些词语在时间和语义上的新鲜性,一般在现已出版的汉英词典上无法找到相应的翻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深入研究传媒新词翻译的特点并进行开创性的翻译。与传统翻译标准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除了需要正确把握政治立场,拥有广博知识并且熟练驾驭英汉两种语言之外,还需要具备刻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学习翻译理论并经常从事翻译实践,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善于使用各类资源来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在传媒新词的英译实践中误译错译屡见不鲜。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往往可把这些错误归咎于逐字机械对译,忽视英语语言习惯,没有吃透原文词义,语域应用不当,回译不到位,政治素养欠缺等等。
要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译者应处处留心积累汉语新词在外电外刊中的对等词或准对等词。由于语言功能的相通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很多貌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可能是“舶来品”,或在英语中早有地道的说法,或在关注中国一举一动的外电外刊中进行过报道。在无法找到现成对等词的情况下,译者要吃透汉语新词的真正含义,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用准确、地道的英语加以表达。必要时可舍弃或转换原词语的形象,根据外国受众清晰理解的需求酌情加以释译或补译,切忌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因形害义。对于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或词语,译者在确保译文准确清楚的前提下要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形成既能为外国人接受又不失中国文化色彩的译文。这种异化的“中色英译”可保持文化特色词汇的原汁原味,有助于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总之,在多方面分析传媒新词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标准,然后以丰富的实例为依托剖析了误译错译的原因并提出了传媒新词英译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