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

张健  
【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汉语中的新词新义也层出不穷。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语中的新词一般表现为原有汉字的重新组合或原有词语意义的衍生,以运用各种辞格、简缩、借用、婉语等方式构词。新词新义出现速度快,它们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众多的新词属于个人创造,介于被人接受与被人遗忘之间。随着在大众传媒中的使用,这些新词新义可得到迅速的传播,并往往因获得大众普遍认可而取得了合法性地位,从而从言语发展成语言的有机成分。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在传播、规范新词新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在运用传媒进行外宣报道中,准确并清晰地翻译或表达上述传媒新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这些词语在时间和语义上的新鲜性,一般在现已出版的汉英词典上无法找到相应的翻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深入研究传媒新词翻译的特点并进行开创性的翻译。与传统翻译标准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除了需要正确把握政治立场,拥有广博知识并且熟练驾驭英汉两种语言之外,还需要具备刻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学习翻译理论并经常从事翻译实践,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善于使用各类资源来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在传媒新词的英译实践中误译错译屡见不鲜。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往往可把这些错误归咎于逐字机械对译,忽视英语语言习惯,没有吃透原文词义,语域应用不当,回译不到位,政治素养欠缺等等。 要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译者应处处留心积累汉语新词在外电外刊中的对等词或准对等词。由于语言功能的相通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很多貌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可能是“舶来品”,或在英语中早有地道的说法,或在关注中国一举一动的外电外刊中进行过报道。在无法找到现成对等词的情况下,译者要吃透汉语新词的真正含义,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用准确、地道的英语加以表达。必要时可舍弃或转换原词语的形象,根据外国受众清晰理解的需求酌情加以释译或补译,切忌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因形害义。对于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或词语,译者在确保译文准确清楚的前提下要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形成既能为外国人接受又不失中国文化色彩的译文。这种异化的“中色英译”可保持文化特色词汇的原汁原味,有助于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 总之,在多方面分析传媒新词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标准,然后以丰富的实例为依托剖析了误译错译的原因并提出了传媒新词英译的应对策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喻云根,张积模;话语的超表意信息与翻译[J];外语研究;1994年03期
2 陈南燕;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洪梅;;中西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词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赵泽亭;;象牙塔手记及刺客的地图[J];五台山;2006年03期
5 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6 王晓杰;;英语中表示“领域”的词语例释[J];科技英语学习;2009年11期
7 赵春丽;李晓玲;;也谈足球英语词语的汉译[J];作家;2010年16期
8 林泽铨;词语的不等值现象与误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03期
9 王纯真;;“提出”的英语表示法[J];大学英语;1986年06期
10 朱明海;;英语大众传媒里的修辞造词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1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12 姜海清;浅谈词语的文化信息[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3 何家宁;从词语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J];学术研究;1998年08期
14 张明林;概念·词语·翻译[J];学术交流;2000年02期
15 昔日;;巧学实用词语[J];英语沙龙;1998年02期
16 唐振华;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1期
17 陈芳;浅谈英语课堂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8 张立玉;;英汉同义词对比分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赵启;英语人体名称词语的语义特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0 许小玲;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语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雅玲;;从学习英汉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刘岩;;浅谈文化差异与英语的学习及使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 胡晓敏;;谈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5 王宝爱;;英语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及作用[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曹公卫;;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英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7 张慧琴;;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中一词多义的处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田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9 张霞;;用英语教英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10 徐彩丽;;PEP 3 英语Unit 3 My friend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康宁;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美网站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评价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湘云;英语作为外语磨蚀模式与原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周瑾序;二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余健明;海明威风格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士琳;韩语外来语标记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尾声;英语霸权现象与中国英语教育[D];吉林大学;2004年
5 朱焱;简洁英语及其在法律文件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6 罗赞;英语中借代现象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7 李盈;因特网与全球化中英语的新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焕道;卫辉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顾秀丽;从英语衔接的角度看翻译对等[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张杏珍;[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聪孙;词语的历史文化背景[N];协商新报;2007年
2 李嘉全;英语强势与汉语落寞是谁的悲哀?[N];贵州政协报;2005年
3 吴岳添;英语和法语,较量几百年[N];深圳商报;2004年
4 周红飞;每一种语言都是美丽的[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成凯;媒体不应滥用英语[N];光明日报;2003年
6 编译 凌丹;未来十年 汉语能与英语抗衡吗[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张振胜;英语教育制度遭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郭弘 实习生 吴霞;英语:考查语言能力是关键[N];重庆日报;2004年
9 洁恩·罗妮;速记英语又有新招[N];中国邮政报;2004年
10 邓子平 刘彦;小学开英语 需要好教材[N];光明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