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学习模式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外语学习者在目的语接触机会相对匮乏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学习目的语词汇。本研究以Craik (1972, 1999)的信息加工层次模式为理论背景,以Skehan (1998)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为理论框架,在输入和输出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蕴含不同认知模式的教学活动,分析论证了“输入加工”,“输出”等信息加工的不同认知阶段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作用,并最终论证出一个最符合学习者认知模式的词汇学习方法。
该论文分为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如下。
第一章首先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阐述了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存在的重教学方法比较,轻深度理论分析的现状,指出从认知理论视角阐释二语词汇习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论文第二章对二语词汇中关于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归类。首先区分了词汇“宽度知识”和“深度知识”的概念,深入介绍了“线性发展式深度知识”,“多维度深度知识”,“基于心理词汇的深度知识”等三种基于不同视角的词汇深度知识的定义以及各自对应的词汇知识测试手段。在本研究中,作者将借助多种测试手段,从“线性发展式”和“多维度”两个角度对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进行评估和研究。
本文第三章着重介绍了与二语词汇习得紧密相关的几种认知理论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Craik在1972年首次提出信息加工层次理论,从信息加工的纵向视角对信息加工和记忆过程进行了阐释。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对信息的记忆和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可以反映出大脑在信息加工时对信息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不同加工层次和深度也会对信息记忆和存储产生影响。就词汇学习而言,对词汇的某单一维度知识的加工属于浅层次加工,对词汇各个维度(形式,意义,句法,功能等维度)的全方位加工属于深层次加工。基于这一论据,信息加工理论对刻意词汇学习和偶遇词汇学习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以往研究认为,区分刻意学习和偶遇学习的标尺是“注意”,既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地学习该目标词。但持信息加工论的学者认为,能否习得词汇并不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刻意去学,而取决于对词汇各维度知识的加工深度,对词汇知识各维度知识加工越全面加工程度越深,对该词汇的习得和掌握情况越好。
与信息加工层次理论相对应,Skehan(1998)在诸多有关输入输出假说和模式的基础上从信息加工的横向发展视角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Krashen, 1985; VanPatten, 1996; Swain, 1985)。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 flow)由“输入”(input)、“中央加工”(central processing)及“输出”(output)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共同在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中发挥作用。就词汇学习而言,在输入阶段,词汇的呈现方式,输入频率及词汇所处语境的内容丰富度都会对词汇知识加工产生重要影响。在词汇知识加工过程中,不同的认知模式也会影响词汇知识的习得效果。Skehan (1998)认为,在对输入的加工过程中,涉及两个不同的表征系统,一个是自上而下的以规则为基础的演绎型表征系统,一个是自下而上的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型表征系统,两个表征系统相互作用,对长时记忆产生影响。Ellis (1994)认为,对文本结构相对复杂,变量有限并具有一定凸现度的输入材料,以规则为基础的显性演绎学习法要优于以实例为基础的隐性归纳学习法。然而,本文作者认为,对于本身就以规则为特点的语法学习来说,自上而下的演绎法更能引起学习者对语法规则的注意,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该语法项目的学习。然而,词汇知识与语法的差异性决定了词汇学习方法与语法学习要有所不同。词汇项目在规则性上的特征比较单一,也易于掌握,词汇学习的重点在于对词汇意义的把握,因此,以实例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隐性归纳学习法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对新的词汇项目的注意程度,深化信息加工深度,从而促进词汇知识的习得。同时,在对输入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学习者与同伴和老师间的交流及得到的反馈也有利于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内化。输出作为信息加工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注意度,促进知识结构重构,提供假设检验,加快语言自动化程度等方面(Swain, 1995)。虽然研究者对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但其在词汇学习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分析,本论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刻意学习与偶遇学习是否都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促进作用?
2.相对于偶遇学习而言,刻意学习是否更有利于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
3.相对于以规则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演绎型学习法,以实例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隐性归纳型学习法是否更有利于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
4.输出是否能促进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如果是,其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与进行输出活动相比,输入加工与输出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否更能促进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与记忆?
本研究通过两项实验对以上研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论文的第四和第五章分别对两项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结果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论证。
经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刻意学习和偶遇学习都能对二语词汇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2.在相同学习时间内,相对偶遇学习而言,刻意学习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语例和语境,提高词汇输入的频率,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词汇各维度知识进行更为全面地学习,提高信息加工的深度,从而更好地习得二语词汇。而偶遇学习囿于篇章限制,无法在相同时间提供更为丰富的词例,词汇输入频率也相对较低。同时,以阅读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过于注重对目标词词义的理解,而忽略了对该词词形、句法、功能等维度知识的学习,信息加工程度较浅,不能有效地习得二语词汇,即便习得了该词汇,其记忆保持度也不够理想。
3.相对以规则为基础的演绎型认知模式,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型认知模式更有利于二语词汇知识习得。归纳型认知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使其通过实例分析形成对词汇各维度知识的认知,并从教师的反馈中加深或纠正对目标词的认知,更好地内化并存储词汇知识,达到习得该目标词的目的。
4.输出对二语词汇习得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输入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对词汇知识的认知投入量,深化词汇知识加工程度,促进对目标词汇知识的假设检验,加速词汇知识由接受型到产出型知识的转化等方面。输出不仅仅是词汇习得的产物,更是促进词汇知识内化并有效存储的有效手段,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5.输入与输出是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型输入加工与输出的共同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深化对目标词各维度知识的加工和认知,并有效地将习得的词汇知识内化并整合到现有的二语发展体系之中。论文第六章对实验结论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论文的理论意义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启示,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对深化该项研究的建议和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以Skehan (1998)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角度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将认知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理论有效结合,论证了不同认知表征系统下的认知模式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尝试探索出更符合二语学习者认知模式的词汇学习方法。本研究以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主线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使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系统性得到提升,丰富了现有的二语词汇研究理论体系。本研究还对Swain (1995)的“输出假设”理论在词汇习得领域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验证,通过实验论证出输出在二语词汇习得领域的具体作用,丰富了“输出假设”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对输出与二语词汇习得关系的认识。
囿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如研究时长不足,测试手段不够丰富等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元化词汇测试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词汇各维度知识进行更为细化的评估。同时,在考察“注意”这一变量与“输入”及“输出”的影响时,建议采用量表、有声思维等方式,深入量化“注意”与“输入”、“输出”的相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