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行动逻辑研究
【摘要】:作为跨部门合作的一种面向,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跨部门合作日益兴起,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寻求与非营利组织合作逐渐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在积极需求新的合作伙伴来拓宽自身的资源渠道。然而在跨部门合作实践中,由于公益与商业之间本质上的不同,双方由于组织利益或目标使命既有可能合作,也有可能发生冲突,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非对称性依赖”。因此,如何实现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的有效性,达到双方共赢、正和博弈的目的成为备受关切的现实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跨部门合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即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跨部门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即在何种制度空间下、构建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双方是如何互动并采取了何种策略。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本文构建了行动空间、互动过程、行为策略这一分析框架,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对跨部门合作的逻辑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论文首先从宏观上梳理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关系变迁的基本脉络与和合作的制度安排,对跨部门合作的场域与主体进行了分析;其次,选取在跨部门合作实践领域较为活跃和典型的环保类NGO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微观上对三个不同合作场域的互动过程和行为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受制度环境、组织资源禀赋及利益结构的影响,双方在封闭型、开放型、整合型跨部门合作中分别呈现出自身利益最大化、共同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偏好;最后,对跨部门合作的行动逻辑进行阐释,实质上是制度环境下的合作主体基于资源交换与利益均衡进行行为调试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应该对跨部门合作的行动逻辑进行再造,公益与商业的均衡才是可持续性合作的应有之义,需要从制度供给、过程治理、实践创新等方面对合作关系进行优化,未来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跨部门合作方向应从“策略性”合作向“战略性”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