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际人权法视野的罢工权

丁玥  
【摘要】: 罢工是集体劳动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多数劳动者集体停止工作的有组织的行为。而罢工权则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抗雇主或者用人单位的最有力武器,是人权的具体表现和基本组成之一,自然也是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本文主要是以法学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在国际人权法的视野中展开探讨与论述。文章力图探寻罢工权的起源、发展轨迹和内容,分析罢工制度的性质以及罢工作为权利的本质体现,从多角度分析论证罢工权立法的必要性。对于全球化新背景下的一系列新问题采取有重点的论述,利用各种资料和数据,加上立足于法学理论基础的分析,分别对应得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 第一章主要是对罢工权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首先界定概念,再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利用多方面资料,分析罢工权的起源背景,进而对其起因和本质做出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分析论证。然后对罢工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归类和区分,从而对接下来的立法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章是论证罢工权立法的必要性。主要从国际人权的角度出发,利用社会法学和法学理论两门学科来进行阐述分析。罢工权作为人权的组成内容之一,对此的分析在本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法学方面的分析主要是考虑到罢工制度作为劳动法的构成部分,结构比较复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作用也非同小可,所以必须要用社会法学这门交叉学科来对罢工权立法进行有力的论证;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则主要截取了公民权利和法律价值两个方面来阐述。最后结合世界各国的罢工权立法状况,进一步证明罢工权的立法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三章针对目前的全球化进程背景,对罢工权立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主要总结为劳动关系的变化、政府和社会方面的缺陷、罢工的负面影响和具体应用操作上的困境四类。本文参考和利用了大量数据资料,对此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 第四章则承接上一章所提出的新问题,运用法学理论和各种资料知识,从劳动关系、各国政府机制、对罢工权的必要限制措施、建立和完善罢工制度的具体执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等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列出一整套规范健全罢工权制度的立法对策,力图做到详细、准确、可行,其中不乏笔者自己的一些构想和总结。 最后,希望本文对于罢工权的相关理论的发展能够有所裨益,在实践操作中亦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守博;;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宇凤利;;罢工权入宪的理性构思[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3 苏苗罕,姚宏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法学;2001年05期
4 许建宇,王怀章;论罢工权应该缓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春磊;;论非公有制经济中罢工权的确认[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6 高凌霄;;论集体合同制度下的罢工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曹艳春;劳动者罢工权初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高一飞;;工人是否有罢工权[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8年11期
9 李北陵;;怎样才能不把罢工看得太敏感[J];领导文萃;2008年17期
10 陈乃新;颜常;;罢工权的劳动力权属性研究——兼论罢工权的合宪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1 陈雷;;论我国罢工立法的若干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2 张平德;劳动者罢工权的立法确认初探[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3 刘运亚;张力;;我国罢工权立法再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4 李楠;;规制胜于逃避——罢工权的合法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06期
15 刘小娅;;罢工权入宪的正当性分析[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16 欧阳晨雨;;法国法官为何也“罢工”?[J];民主与法制;2011年07期
17 仲亚钰;左维;刘章;;罢工权立法问题初探[J];文教资料;2007年03期
18 孙凤蕾;;从全球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9 颜旭;;全球化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双重效应与维护的发展性取向[J];前沿;2007年04期
20 石礼川;;浅谈对罢工权的立法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长清;;标杆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本领域的应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施雪华;;全球化冲击、“入世”挑战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韩源;;共建和谐世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新战略[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童启庆;寿英姿;;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茶业展望[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6 李兴;李献明;吴诗其;;全球新多媒体宽带卫星通信发展前景及我国应对策略[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何颂飞;;民族文化特色是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小析全球化背景与本土化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王汝秀;;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先进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9 田丹;;美国为什么总是指责中国的人权?[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10 罗承艳;;宪法之中有关人权问题的思考[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晓虹;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杜晓郁;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宏哲;适足住房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玥;国际人权法视野的罢工权[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武凡;全球化背景下的“普世价值观”批判性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3 姜稷维;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D];河南大学;2009年
4 张铭;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晓艳;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环境安全问题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6 徐越倩;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角色的变迁[D];浙江大学;2004年
7 Hery Lanto TOTOMARO;面临的挑战驾驭全球化和能源在中国:教训为马达加斯加[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刚;中国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梁兰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秋艳;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蔡施浩 丁喜刚;公道自在人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廖勤;人权问题两张脸[N];解放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守序;2011年《人权蓝皮书》发布[N];金融时报;2011年
4 记者李强;处理人权问题不应有双重标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记者 杨树林 记者 姜显明;各方批评美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崔静吴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解决人权问题新思路[N];人民日报;2008年
7 王南;如此“捍卫人权”[N];人民日报;2007年
8 ;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N];人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何洪泽;减少人权问题对抗[N];人民日报;2002年
10 记者 宋国城;中国与欧盟结束第二十一次人权对话[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