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寿命延长是反映人类健康的最根本的标志,但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对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文明社会的标识。随着人们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活动缺乏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WHO(2010)统计,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6%)、仅次于高血压(13%)、烟草使用(9%)和高血糖(占6%)。据估计,大约21-25%的乳腺癌和直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脏病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人口老龄化、无序的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导致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患病率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科学的身体活动越来越成为各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措施之一。
上海市是我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5%;65岁及以上人口221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0岁及以上人口56.65万人,占总人口的4%,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7.9%,这一比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把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制定城市体育发展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1407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对体育生活方式基本理论,体育生活方式与城市发展,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实证研究(主观意识、行为特征、组织特征、行为效益),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策略及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的角色与责任分担。研究认为:
(1)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的、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研究范畴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基础、行为特征、行为效益四部分。
(2)上海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是由上海城市独特的社会现实所塑造,蓬勃发展的体育也赋予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塑造了上海都市体育生活方式。
(3)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行为特征表现为:体育价值取向由健身功能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并存在着分层现象。上海市老年人项目选择上趋同性较强,女性老年人偏好舒缓性的群体性练习项目,男性老年人偏爱个人项目。上海市老年人健身场所为小区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免费场地,锻炼时间由早晚向上午过渡,体现出健身向生活化、日常化转变。体育生活方式将成为传统型健身的替代。上海市老年人健身频率和时间较高,运动强度较低,主要为经验型健身。持续时间受家庭和健身组织服务的影响。上海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比例较低,主要为实物型消费,但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
(4)上海市老年人社区体育自组织能够有效的缓解正式组织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与老年人对体育组织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是老年人健身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然选择。对体育价值的认同是健身群体发展和平衡的驱动力,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提高群体凝聚力、增强个人满足感的内驱力。广场技术类健身群体组织规范较为松散,体能类健身群体对成员规范更强。
(5) SF-36量表在测量老年人体育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时具有较高的整体效度和信度,但在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维度上因文化程度的差异信度较低,需要在修订时加以调整增加可理解性。
(6)上海市老年人在HRQOL总得分高于其他地区老年人,具备体育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显著性高于其他老年人群体。每次锻炼时间、锻炼的持续年限、每周锻炼的次数是影响上海市老年人HRQOL三个重要因素,通过经验方程可以有效的预测HRQOL。
(7)上海市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1062元/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625元/年,可以降低437元/年。经济收入、学历、职业、HRQOL越高的老年人锻炼前医疗支出的额度越高,可能与公费医疗制度有关。每周锻炼5次,每次60分钟以上对降低医疗费用效果最佳。影响上海市老年人医疗费用降低幅度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依次为:每次锻炼时间、周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后医疗支出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程度依次为: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周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通过回归方程可以预测医疗费用的降低幅度和锻炼后医疗费用情况。
(8) Precede-Proceed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干预模型是基于社区基础上,涉及体育、医疗、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综合干预模型。政府、社区、家庭、个人在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策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