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中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与休闲时间中两个方面,研究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的可行性与时效性等。其优势在于以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节省学生无效健身时间并充分提高校内场地利用率,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与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传统的体育健身因生多师少、场地缺乏、健身房费用高等原因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教学中基本以一对多教学模式为主,由于实际师资及场地等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多次技能练习、有效掌握运动技能并达到运动满足的要求,加上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高,通常会出现多数学生“轮休”现象,导致体育健康促进与期末考核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效果。因此,研究与探讨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的发展对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完善评分体系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选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就高校传统体育健身生多师少、场地局限、缺乏健身指导等弊端为突破口,研究高校引入运动APP后对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影响,分析两种融合途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与差异等,得到以下结论:结论:1.大学生进行传统体育健身时,对在教学中体育课上技能练习次数、技能掌握情况及运动满足三项指标均不满意,这充分反映出了目前高校体育课生多师少、场地缺乏等问题;在休闲时间中存在体育健身场地局限、缺乏专业指导等弊端。2.高校引入运动App后,大学生在教学中使用运动APP的主要目的用于签到打卡与期末成绩考核,不同性别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长及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每周锻炼频次(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锻炼频次集中在2~3次。证明高校引入运动APP能有效约束与督促学生规律锻炼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3.在休闲时间中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运动数据监控与燃脂瘦身,不同性别大学生每次锻炼频率及锻炼时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锻炼强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锻炼频次集中在1~2次。4.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证明学校将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相融合是利大于弊,应向全国高校大力推广。但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手机携带不便、操作繁琐、广告植入过多、运动数据监控不准确及软件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建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运动APP与大学生体育健身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创新体育健身方法与途径形成体科一体化2.优化运动APP功能提高体科融合效度3.有效结合便携设备并扩大校内无线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