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运动改善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效果个体差异的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严重影响绝经后女性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OP的金标准骨密度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骨密度,但干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选取与OP关联的基因组合(panel)分析与骨密度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甲基化位点,构建骨密度抗阻运动干预个体效果的预测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SNPs和甲基化在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中的潜在功能。为绝经后女性选择个性化、精准化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1:本研究共招募441名绝经后女性(年龄:62±5岁,BMI:25.2±3.3kg/m~2)。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GE-Lunar Prodigy)测试。采集静脉血2ml,全血DNA提取采用中量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 Te Ke)。质谱Massarray技术对90个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利用阳性关联SNPs位点进行遗传易感分数(GPS)的计算。GTEx数据库分析阳性位点在人体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Massarray质谱DNA甲基化技术检测与骨密度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2:65名绝经后女性自愿参与抗阻运动干预(年龄:65±5岁,BMI:24.8±2.9kg/m~2)。抗阻运动方案为每周2次,每次60分钟(热身5-10分钟,训练40-45分钟,收整5-10分钟),训练周期16周。基因组合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同研究1。PLINK和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1:1)初始值时,6个SNPs位点(OPG rs3102735、rs3134069;RANK rs884205;DKK1 rs11001553;RSPO3 rs13209747;ESR1 rs2228480)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著关联(均p0.05),2个SNPs位点(ESR1 rs1801132;SOST rs85105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著关联(均p0.05)。2)初始值时,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011g/cm~2和0.024g/cm~2。GPS可以解释4.7%和2.2%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个体间差异(R~2=0.047,0.022,均p0.01)。3)e QTL结果显示rs851054的次等位基因(T)与SOST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5)。4)初始值时,DNA甲基化水平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均不存在显著关联(均p0.05)。5)仅有GPS模型可解释0.5%和0.3%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4%和4.6%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1%和7.7%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2:1)16周干预后,6个SNPs位点(OPG rs1023968、rs2073618;DKK1rs1896367;SFRP4 rs1052981;RSPO3 rs13209747;MEF2C rs34316)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著关联(均p0.05),8个SNPs位点(ESR1 rs1062577、rs3798577、rs3798758;OPG rs2073617;SOST rs865429;Wnt5B rs2010851、rs3803164;SFRP4 rs1802074)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显著关联(均p0.05)。2)16周干预后,GPS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GPS每增加一个“有利”等位基因,△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0.8%和0.786%。GPS可以解释36.5%和21.8%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R~2=0.365,0.218,均p0.01)。3)与GPS6(n=31)组相比,GPS≥6(n=34)组16周干预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有显著提高(-1.37%vs.0.88%,-3.56%vs.0.05%,均p0.05)。4)e QTL结果显示rs1896367的次等位基因(T)与DKK1在肾上腺中的低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5);rs34316的次等位基因(C)与MEF2C在骨骼-肌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5);rs1802074的次等位基因(T)与SFRP4在动脉中的低表达水平显著相关(p0.05)。5)运动干预前后ESR1和SOST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91.03±2.01%vs.90.07±2.51%;81.95±3.85%vs.83.29±2.91%,均p0.05)。6)16周干预后,△DKK1甲基化(%)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DKK1甲基化(%)每增加一个百分比,△股骨颈骨密度(%)增加0.025%。△DKK1甲基化(%)可以解释6.1%△股骨颈骨密度(%)的个体差异(R~2=0.061,p0.05)。7)仅有GPS模型可解释3.4%和6.9%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仅有MS模型可解释2.5%和4.8%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联合GPS和MS模型可解释4.8%和7.4%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训练效果个体差异,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研究结论:研究1:GPS可预测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的个体间差异,绝经后女性的GPS越高,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初始值越高。研究2:1)GPS对运动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变化值的增加具有显著预测价值,GPS≥6的受试者可通过抗阻运动方式来提高骨密度,表明抗阻运动对骨密度的改善效果可能与基因型相关。2)DKK1基因甲基化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密度训练效果差异的表观遗传标记。
|
|
|
|
1 |
李京荣,张燕荷,袁艺;哺乳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2000年01期 |
2 |
聂明剑;张智海;冯强;王梅;;12周社区运动干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骨密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年04期 |
3 |
黄山鹰;程亮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康复中心;;抗阻训练及停止训练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22期 |
4 |
田飞鹏;王英;刘萍;王希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和骨折相关性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03期 |
5 |
崔霞;秦林林;颜珏;;运动对骨密度峰值形成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9期 |
6 |
黄莹芝;汤步阳;郭法平;朱琦;叶山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年01期 |
7 |
刘文扬;葛莉;;健康体检人群鼾症与骨密度变化的关系[J];安徽医药;2020年11期 |
8 |
蔡思清;颜丽笙;李毅中;许昊;林长堃;刘晓峰;陈镇辉;;人体瘦组织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年01期 |
9 |
葛晨;陈哲;郑月焕;曹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不同骨密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8年05期 |
10 |
刘雅妮;唐灵;陈春莲;;老年男性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患者骨密度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7年03期 |
11 |
刘芳;彭岳文;古振;李文华;贺常仁;章喆;李捷一;;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对岳阳市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09期 |
12 |
Mc Clung M.R.;Michael Lewiecki E.;Cohen S.B. ;马超;;Denosumab治疗绝经后妇女低骨密度[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6年08期 |
13 |
董必能,廖卫平,潘英,何小诗,杨少青;抗癫痫药对成人骨密度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4 |
李旭芬,朱沛,侯岗,苏景霞,宋晓华,李娟;中国青少年与日本青少年骨密度对比分析[J];现代康复;2001年20期 |
15 |
翁建平,余斌杰,张瑞东,黄兆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年02期 |
16 |
桑艳红;焦培林;甄月巧;;医务人员412名骨密度特点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21年04期 |
17 |
王菲
,瞿东滨
,金大地;椎间失稳对椎体形态与骨密度影响实验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6期 |
18 |
何斌;李东风;吴文;黄小穗;杨艳红;林凯;邓海鸥;智喜梅;蔡雪珍;蒋文玲;王瑞雪;董婷;;甲状旁腺激素基因多态性对广东地区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
19 |
伍贤平,廖二元,黄干,彭健,张红;绝经后妇女椎体骨骼大小对骨密度和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06期 |
20 |
韦丽红;张劼;;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_3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