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武术文化研究
【摘要】:
按导师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构想,即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它是由中原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齐鲁武术文化、吴越武术文化等地域武术文化组成,因此,只有具体统一的深入到各地域对当地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那么武术文化理论结构的样式也就能在历史的把握中逐渐摸清并得以归纳总结,从而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整体系统性。而对吴越武术文化的研究是该整体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从动态历史变迁的研究视角,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纵向分析吴越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横向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形态特征,力求对吴越武术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时空鸟瞰。
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吴越武术文化进行了界定,即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吴越地区的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并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即古代吴越武术文化、近代吴越武术文化及当代吴越武术文化。
其一,在上篇古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拳谱典籍、文物遗迹、拳种技术、武术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从先秦吴越先民跃动的风姿,显现出其好剑轻死、忠于然诺的精神;从《孙子兵法》为武术提供的击技之源,到《越女论剑》的术道并举,显现出先秦吴越武术文化的贡献。
之后,在吴越文化从尚武轻死到崇文敦礼渐次转变的影响下,无论是吴越武术史迹所反映出的“武艺纷呈”,还是吴越史料文字所散发出的“能击善舞”的气息,亦或吴越市俗文化所表达出的“武艺荟萃”之信息,吴越武术文化都表现出向尚娱重乐方向的转变。
至明清时期,由于吴越地区遭受倭寇的严重影响,吴越兵家开始了对武术的研究,虽多出于为军事战阵而用之目的,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既留存着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又对武术的传衍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吴殳之《手臂录》、黄百家之《内家拳法》以及黄宗羲“内外家”之观点,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吴越民间对武术的研究贡献,而且表现出与兵家研究的明显区别,即较为注重技术的归纳与理论研究。
由此,本文认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即早期好剑轻死的特征和后期在尚娱重乐影响下的武艺纷呈的特征。但明清时期吴越地域的武术研究,则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故本文认为古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好剑轻死、武理熠熠。
其二,在中篇近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武术组织、书籍、比赛以及吴越武者的爱国主义事迹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在近代,吴越地区是文化转型的先行地区,而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条件更是把位于吴越地区的上海推向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前沿,从而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枢纽,武术也不例外。在上海出现的民间武术组织中较具代表性的精武体育会,在南京建立的政府组织的中央国术馆,在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中都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并且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竞赛方式的研究尝试,奠定了武术走向现代体育竞技行列的基础。与此同时,吴越地区还凭借其各种优越的条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籍,从而推动了武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为改变武术界“知之者不能言,能言者不及知”的状况,以及武术的良好传播和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无论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尚武”精神,巾帼英雄秋瑾表现出的临难不畏,还是神拳大龙蔡龙云之御侮雪耻,都充分体现出近代吴越人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故本文认为近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中西糅合、敢为人先。
其三,在下篇当代吴越武术文化中,本文对武术人物、拳种技术、武术教育以及武术传播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
从托起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第一道靓丽风景线的武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体历行,运思著述,立足传承,勇于超越的精神;从吴越民间武术来看,既有传统拳种的挖掘整理,又有新拳种的诞生;而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则显示出长拳类与传统类项目的并重;散打竞技技术水平则显现出稳定发展,居全国较为领先的趋势,女子散打更是异军突起。从武术教育来看,中国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完成是在吴越地区,而且吴越地区拥有全国第一个乃至目前唯一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所以吴越地区担当着中国武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故任重而道远。从当代吴越武术传播来看,它体现出吴越人思维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总能把握住武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而与时俱进。
因此,本文认为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传承超越、与时俱进。
经过综合研究,本文拟构建出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结构。主要内容是:古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好剑轻死、武理熠熠;近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中西糅合、敢为人先;当代吴越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传承超越、与时俱进。
|
|
|
|
1 |
张海岚;林顺权;杨向晖;刘成明;胡又厘;叶自行;胡桂兵;何业华;王泽槐;何小龙;;初论枇杷属中国野生种的研究、保护和利用[A];全国首届野生果树资源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2 |
杜欣慧;王瑛;宋建成;胡慧敏;;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
3 |
何木光;郑家树;于天齐;;烧结二次混合机多速传动系统应用研究[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
4 |
明顺华;;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
5 |
周红;;燃气汽车的开发与研究[A];四川省第九届(2009年)汽车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6 |
张卫宪;赵书景;王怀友;罗国琦;袁逢新;贺绍君;;热休克蛋白与动物机能关系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7 |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
8 |
郭选贤;徐立然;彭青鹤;张明利;;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9 |
李政科;;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
10 |
赵庆国;朱建民;倪立宾;秦爱军;;用天然沥青改善沥青路用性能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