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

陈小英  
【摘要】: 体育报刊是体育媒体中最古老的媒介形态。德国体育报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影响力,是最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报刊发展水平的市场之一。 本研究期望运用中德比较的视野,探索以下问题: 1、作为中国报刊市场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体育报刊,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和水平?德国体育报刊的实力和发展现状如何?中国体育报刊与德国体育报刊的发展差距有多大? 2、全球媒体发展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改变着全球媒体发展生态,也迫使媒体以新的策略应对。中国体育报刊该采取什么发展策略?德国体育报刊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发展策略? 为了避免国际比较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本研究首先对关键概念——体育报刊进行了解释和操作化定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专业体育报纸,但不同国家之间对报纸、期刊和杂志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分歧,导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模糊。有些学者根据报纸和杂志不断走向融合的发展实践,认为对两者进行区分的行为,只有在做报刊研究史时才是有意义的,而在其它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它们的不同称呼只是长期形成的不同习惯而已。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出版周期和内容的时效性为标准来划分体育报纸和体育杂志。将每周出版次数在1~7次的体育公开出版物称为体育报纸,出版周期在1周以上的称为体育期刊。在本文,“体育报刊”特指以体育这种社会现象为内容的专业报纸。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本文将中国专业体育报纸和德国专业体育杂志统称为体育报刊,但是在分别对两国体育报刊进行称呼时,依旧沿用该国的习惯,即在中国依旧称为体育报纸,在德国称为体育杂志。 本研究从中德两国分别选取部分体育报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发行量、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建立的体育报刊策略模型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和比较了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发展史、市场结构和市场态势,内容策略(包括内容采编策略和报刊产品策略)、受众策略(包括受众选择策略和受众资源开发策略)和盈利策略(包括广告策略和盈利模式创新策略)等内容。研究发现: 1、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与其它媒体相比,体育报刊市场领先者总体实力不强,属于中等报刊企业,。 2、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呈现较明显的集中化趋势,形成了二到三家共存的格局,但没有形成寡头垄断。这是两国不同媒体体制下体育报刊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 3、中德体育报刊在内容策略、受众策略和盈利策略上的趋同性在增强,但两国发展水平仍具有较大差异。 4、我国体育报纸应该构建包括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以及08奥运前后阶段性发展策略在内的立体化发展策略体系。 5、德国体育杂志能对中国体育报纸构建立体化策略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中国体育报纸对德国体育杂志的全球化扩张策略具有启示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车晓波,魏琳;从国外体育院校的发展状况谈创建一流体育大学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杨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进程——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李庚全;赵慧颖;;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及其塑造渠道[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12期
4 胡岸恬;;面向实际论——兼论体育大学面向实际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体院学报;1987年02期
5 裴富强;;体育大学:五环下的光荣梦想[J];高考金刊;2008年10期
6 炯;;紅光公社办起了新型的体育大学[J];四川教育;1958年10期
7 赵勇戈;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杨鹏飞,翟廷立,刘安清,王凤妹;论学科建设在体育院校办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黄海;西安体育学院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大阪体育大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体育[J];全国新书目;2003年01期
11 段世杰;;抓住机遇 奋发有为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步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2 陆学杰;;广西普通高校体育专科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年09期
13 孙大光;;与时俱进 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1期
14 吕玉环;;世界体育殿堂——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J];教育与职业;2013年28期
15 胡岸恬;;高等教育要面向实际——兼论体育大学面向实际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年02期
16 杨华;;体育“变形”记[J];新体育;2007年06期
17 陈梦真;边婧文;;模拟奥委会,让我们更懂体育[J];大学生;2012年Z4期
18 李晓东;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论要[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03期
19 ;体育相关学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11期
20 王文军;;论新时期的大学体育[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春雷;李小芬;;对北京和俄罗斯体育大学田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董渝华;;论创办一流体育大学的科技支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徐本力;李伟民;王秉尧;吴贻刚;戴湘浦;陆遵义;苗凤藻;;关于我国体育院校联合办学的历史、现状和基本模式的研究——兼谈组建“上海体育联合大学”的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周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分析与思考[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郭璐;;体育院校大学生无聊倾向特征及其与正念水平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余学锋;李勇勤;石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余学锋;;关于大型涉外活动的管理实践与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冬云;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罗保;澳门大众体育推广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有力;“一国两制”框架下澳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陈小英;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6 董保健;体育院校“三结合”办学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探讨[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7 马法超;体育相关无形财产权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黄文卉;基于知识管理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与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英峰;英国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李思敏;澳门园本体育课程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胜;青海省体育产业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郭玲玲;现阶段我国体育院校定位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3 顾静静;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侯书艺;我国各省市体育产业行政法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5 李云霄;对构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鲁小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齐晓英;大型体育赛事对体育赛事消费的影响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
8 孙明鑫;经济发达县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丽;河北省城市居民中年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倩;关于构建上海市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景气指标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莉君;体育究竟代表了什么[N];科技日报;2012年
2 平萍 胡盛;聚焦内涵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N];中国体育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李小伟;别让体育研究生缺少含金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孙大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与时俱进 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记者 蒋亚明;研讨体育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点[N];中国体育报;2012年
6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于晓光;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N];辽宁日报;2005年
7 汪大昭;建设三结合的体育基地[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平萍;首所体育高等学府向现代体育大学迈进[N];中国体育报;2007年
9 记者 高吉龙;州体育局与韩国体育大学签订体育交流协议[N];延边日报;2008年
10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 CEO 张庆;中国体育的奥运变量[N];中国经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