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刘璐  
【摘要】:如何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同时又大放异彩?这是重大而又严峻的任务。我们以往输出的多是和现代脱节的传统艺术,对外文化交往逆差巨大。如何创作既有中国特色又反映共同人性的作品来走向世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好像是博物馆的珍品,多和现代精神有距离;要反映共同人性和现代精神,是否必须放弃中国特色呢?其实保留古装和程式的戏曲也可以反映现代精神,包括改编西方经典和创作我们自己的古装新戏。西方观众在看熟悉的经典故事时,会更注意独特的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戏曲通过行当的程式化动作传达出中国美学的精髓,能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了解中国文化。 戏曲表演有三个层次:演员要变成剧中人必须通过行当这一中介:在扮演任何角色之前,必须经过长时间“前表意”的训练,熟练掌握行当的程式,再通过“表意”的排练,逐渐进入戏剧情境和角色性格,最终在舞台上达到“强表意”。戏曲既有前表意的丰富表现手段——行当的系统程式,又能自如地改造它们,以表现各种人物的高浓度的思想情感,不难和外国戏剧故事和反映现代精神的新故事“嫁接”,也可以吸引外国人来学。戏曲可以帮助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这两个对立的体系搭起桥梁,其行当既可以用来展示情绪激烈的海达和朱丽这样相对写实的人物,也可以用来展现布莱希特笔下的理性人物。用斯坦尼的话来说,戏曲的角色也必须入情入理,让人感动;用布莱希特的话来说,在训练和排练过程中,常常是先用与角色间离的行当训练来加强表现力,而在演出中则以角色的身份和观众分享其种种体验,穿过第四堵墙来打动观众。 前表意的风格化行当程式是戏曲跨文化交流的技术性基础,而行当的分类和拓展是戏曲跨文化交流的人性基础——通过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进行分类和呈现来反映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普遍人性。尽管传统戏曲的行当谱系还未能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全貌,但作为古代社会最大众化的人生教科书,通过行当分类来反映社会的各色人等以及社会对各种角色的规范要求,这种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不能由于其不符合西方现代话剧的标准就抛弃它;应该进一步拓展戏曲的行当谱系,根据现代社会的情况和观念使之更丰富更全面。 找到把传统审美特色和现代精神相结合的方法后,戏曲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包括中演西戏和古装新戏。这里有两个原则:内容上移花接木——改编西方经典和创作具有普世意义及现代精神的新戏;形式上移步不换形——保留并发展行当程式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中国古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珍林;;谈戏曲舞台的与时俱进[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2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高翔;“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冲;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昕;解读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演变及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娜;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中的古典戏曲丑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京剧艺术启蒙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高明;戏曲电影群体调度技法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1年
7 丁娴瑶;黄沙对越剧导演艺术的贡献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8 温跃强;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生存现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9 朱新华;柳子戏衰落的原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彬彬;俗雅之外[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记者 李峥;人才剧目少苦练乘时机[N];解放日报;2011年
3 马彬彬;以俗致雅[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刘文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京剧的价值、神韵和现代化[N];团结报;2011年
5 吴乾浩;京剧的生态定位与创造传承[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赵葆秀;对京剧艺术中科学运用程式化表演手段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万素 整理;写实与烂漫意涵的双重展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仝凤琴;继承发扬戏曲的虚拟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王蕴明;由京剧生命历程的坐标看尚长荣的表演艺术[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菏泽市枣梆剧团 潘海英;浅谈戏曲教学之打破常规[N];菏泽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