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影表述研究

康尔  
【摘要】:本论文就电影的表述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核心概念是“表述”。“表”者,表呈也;“述”者,述说也;“表述”者,表呈与述说双管齐下、合为并举也。笔者认为,借助影像实施表呈、借助言语(及言语的若干变体)展开述说,是电影人首创、属于电影的表达方式。 考察与探讨电影的表述规律,是电影研究的新角度。此项研究,有助于引导人们密切关注电影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有助于改善电影研究长期套用、挪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概念及理论框架的现况;有助于最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论。同时,对于搭建、完善电影学大厦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呈与述说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依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将林林种种的表、述关系梳理成八大种类,归置为四个组合。即并重、偏正的关系;对位、复调的关系;互补、背离的关系;同步、分立的关系。认知这些关系,并在创作中予以活用,必将提高电影的品质,使得电影更像电影,更具有“电影味”。 表呈与述说的功能,有些尚未被普遍认知,需要进一步梳理与钩沉。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影像来表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意味和思想等,也可以诉诸视觉,借助影像予以展示。而形态各异的述说,同样也具有尚未被电影人普遍认知的功能。 策略是智慧的结晶。成功的表述的背后,隐藏着秘不示人的策略。象征隐喻的表述策略、互文反讽的表述策略、 规避替代的表述策略、零度情感的表述策略以及前提预设的表述策略等,曾促成过精彩的表述。认知这些表述策略,创造性的予以使用,可将山重水复的电影表述引向柳暗花明。 表述观念是电影观念的重要构成。汇集在电影观念名下的许多讨论与观点,涉及的其实是表述观念。通过仔细辨析,笔者发现,电影界起码存在着这样一些表述观念:“有我”或“无我”的观念,重在表呈或表述并重的观念,“创造”载体或“寻找”载体的观念,借鉴常规或反对常规的观念。表述观念与电影形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认知电影形态,适时调整表述观念,对于电影的振兴,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当下的困境,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连文光;中国“第五代”与法国新浪潮电影比较论[J];电影艺术;1994年03期
2 周敏;中国艺术电影寻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3 陈咏;世界电影百年回顾[J];电影评介;2001年01期
4 宫林;意象合一与梦幻影像──中西电影色彩比较[J];当代电影;2000年03期
5 陆亮;电影之爱不沉[J];电影通讯;1998年03期
6 吴松延;技术进步对影视观念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张永刚;世纪进程:主流文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整合[J];学术探索;2000年02期
8 邵牧君;电影观念应多样化[J];文艺研究;1983年01期
9 余纪;论电影的生态及其环境兼说电影观念之一种[J];电影艺术;1995年06期
10 王兴东;汲取生活激情,创作电影精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1 肖科;影评宜摆脱文学批评模式[J];电影评介;1997年04期
12 梁晓声;谈张艺谋电影[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13 张荣翼,彭永珍;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4 阿侠;;不忍看 蒂尔达斯文顿[J];明日风尚(娱乐名人);2008年05期
15 虞吉;“新兴电影”剧作结构中的对比模式[J];电影艺术;2004年03期
16 杰·瓦格纳 ,陈梅;改编的三种方式[J];世界电影;1982年01期
17 莫军防;孟事忠;;电影是怎样拍成的[J];电影评介;1982年06期
18 黄宗江;“电影的美”三题[J];文艺研究;1983年01期
19 ;电影百花园[J];电影评介;1983年12期
20 程汉陵;《电影评介》要突出“评”[J];电影评介;198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军;;数字技术、观念、制作的思考[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2 潘予;;一点体会——在电影《安居》中扮演角色的心得[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3 斯坦芬尼·德波尔;;跨区域空间的探寻与整合:三池崇史电影中的性别、类型观念与亚洲[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郑卫莉;;走进水水[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5 杨静;;谈“电影立法”的问题[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6 陆地;郭淼;;韩国电影振兴对中国的启示[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7 沈鲁;胡辛;;浅议“新民俗电影”的审美旨趣[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芭芭拉·凯分海姆;艾前红;;影视人类学的方法[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9 郭连文;;艺海无崖、艺海无边[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10 林洪桐;;电影的现代性与银幕表演[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2 盘剑;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5 孙琬君;女性凝视的震撼[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姗;高端心脏MR多技术联合应用对心肌缺血及活力判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菊;当代中国电影文化格局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晓丹;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3 魏巧俐;互联网时代电影文化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瑛;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俊;吴贻弓导演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6 刘小凤;在外语教学中使用影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范风琴;电影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生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蕾;商业化: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曹海峰;试论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荔;论科幻电影中的“虚幻”与“真实”[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一岚;中国:世界电影下一个浪潮?[N];中国电影报;2005年
2 记者 李妍;儿童贺岁公益电影打出明星牌 各界名人借《浅蓝深蓝》献爱心[N];中国电影报;2005年
3 陈飞虹;半为社会 半为自己[N];吉林日报;2005年
4 记者 刘晓娟;在巨人肩上翩翩而来[N];吉林日报;2005年
5 边芹;13人俱乐部与单纯的什蒂人[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立华;去网吧看电影[N];中国商报;2005年
7 通讯员 陈茅 汪洋;汉滨区百场电影下基层[N];安康日报;2006年
8 记者 朱玉卿;河北迁安一年2500场科教电影进农村[N];中国电影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翁灵娜;岳塘区送电影下乡[N];湘潭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黄华;电影《知子罗》昨日在怒江开机[N];云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