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生存问题不容乐观,不但有“贫困生”问题,还有最近出现的“富二代”问题,也有校园“贫富差距”导致的严重问题。在贫困生问题方面,中国高校为数不少的贫困生,他们或因贫困而影响学业,或因贫困而拖累家庭,甚至因贫困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富二代”问题则是中国高校校园新出现的问题,而且不容忽视。伴随着“贫困生”和“富二代”的并存,中国高校校园又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校校园内的同学关系鸿沟。由于这种鸿沟出现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宿舍,所以爆发冲突的隐患比校园外的“贫富差距”社会问题更为危险。
中国高校学生出现一系列的生存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中国高校学生当前的生存路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路径为主,国家、社会路径为辅;可是,在这个生存路径的制度设计中,家庭路径却没有法律地位,而国家、社会路径还很不完善。比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忽略了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权利;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安排上,不符合中国国情,政府分担的成本太少,学生分担得太多;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中,没有把已经是成年公民的高校学生当作经济地位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另外,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教育捐助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情,中国有必要构建新的高校学生生存路径:以国家、社会路径为主,家庭路径、个体路径为辅,并在社会保障、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教育捐赠等方面做出制度完善。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是高校学生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高校学生一般是成年人,父母没有抚养的法定责任;高校学生要学习,没有自我生存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学生的户籍已经迁离原籍,无法纳入原来的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有必要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的基本生存权利。
另外,高等教育成本应该实行合理分担,其中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一部分,学生分担部分不应超过25%。但是,中国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没能达到占GDP的4%之要求,在世界各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导致高校学生承担了过重的负担。如果这种分担模式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因为高等教育回报率还比较高而得以维系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回报率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导致的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高等教育成本,降低学费,减轻学生负担。
就是在高校学生应该负担的那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也应该在负担的方式上有所考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群体是法定年龄已“成年”而经济上还“未成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法定成年人,法律上不保障、实际上也不应该再依赖父母;但是,他们也不可能自己挣钱以解决大学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高等教育之准公共产品属性,合理安排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贷、减等类型,各有利弊,需要调整。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将成年的高校学生与其家庭捆绑在一起,只面向“家庭贫困学生”,有诸多弊端,应该有所调整。
基于培养人之目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应该基于“学习境脉”理论,让学生融学习于劳动当中,从劳动中学习。为此,国家、高校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以改进。另外,中国高校研究生群体还存在一个特殊问题:不少研究生付出了很多的科研劳动,可是,他们却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为此,需要改革相关的制度安排。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捐助还很落后,教育慈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当前,要发展中国教育慈善事业,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其中,由于校友捐助在整个教育捐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中国高校有必要重点考量校友慈善资源的培育。其中,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改善师生关系,改善母校和校友的关系。
本博士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调查研究法,适当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