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离子液体与硫堇在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缔合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丁元华  
【摘要】:功能性有机小分子,如生物染料硫董、用作绿色溶剂的离子液体、药物分子类黄酮等在胶束、金属纳米粒子等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缔合将有效地改善纳米结构材料的表面性质,并可能导致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这种缔合行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基于功能性小分子在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缔合特性去构建功能性复合材料,拓展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功能性小分子在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缔合机理;二是这种缔合特性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如生物大分子DNA或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药物分子在DNA、蛋白质等中的作用方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采用浊度法、动态光散射(DLS)、负染-低温透射电镜(cryo-TEM)、ζ电势测定、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1-烷基-3-甲基咪唑溴盐(CnmimBr,n=4,8,12)诱导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胶束向囊泡转变的行为。研究发现离子液体能诱导胶束自发地向囊泡转变,且需要一最低浓度,在此浓度后浊度显著增加。DLS实验清晰地表示了胶束向囊泡的转变过程,TEM图像证实了囊泡的存在。所形成的囊泡为多分散的多层结构,并对时间和温度非常稳定。随着离子液体CnmimBr链长的增加,胶束向囊泡转变的起始浓度CMVT由C4mimBr的15 mM降低到C12mimBr的1 mM,表明链长越长,诱导胶束结构转变的能力越强。在胶束向囊泡转变的过程中,只有部分离子液体分子缔合到SDBS聚集体上。新形成的囊泡带有负电荷,可以通过改变离子液体与SDBS的摩尔比来调节囊泡表面的电荷密度。ITC实验表明C4mimBr诱导胶束向囊泡转变为吸热过程,其焓变为△HMVT=3.1 kJ/mol。1HNMR和FT-IR结果表明Bmim+(即:C4mim+)的咪唑环及与其相连的甲基和亚甲基基团与SDBS苯环具有较强的静电引力,Bmim+和SDBS烷基链之间存在疏水作用。我们提出了胶束向囊泡转变的分子机理:低浓度BmimBr条件下,单个的BmimBr分子缔合到相反电荷的SDBS胶束分子的头基上形成C4mim+-DBS-离子对,咪唑环以-C4H和-C5H基团指向SDBS的苯环。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促使SDBS胶束解离,形成C4mim+-DBS-离子对,并进而形成低曲率的聚集体。随着离子液体浓度增大,疏水作用进一步驱动胶束向囊泡转变。此外,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的Cnmim+-DBS-分子的几何堆积模型和生成热验证了上述转变机理。 2、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循环伏安法、红外光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系统地研究了染料分子硫堇在不同尺寸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行为。紫外光谱表明在硫堇体系中逐渐加入金纳米粒子使得硫堇的H型二聚体峰强度持续增加,而单体峰强度先增加后下降。金纳米粒子的加入使得硫堇单体与H型二聚体之间的平衡向二聚体方向移动。由于硫堇分子与金纳米粒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金纳米粒子的加入对硫堇的荧光猝灭增强,并且这种猝灭是静态和动态共存的。TEM图像和动态光散射测定表明硫堇的加入导致了金纳米团簇的形成,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光谱的结果。循环伏安法和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硫堇通过-NH2上的氮原子强烈地缔合到金纳米粒子表面,并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结构计算结果所证实。硫堇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行为还与粒子的尺寸有关。对于15-20 nm和3-6 nm粒子,每个金粒子表面分别吸附大约7.66×104和1.21×103个硫堇分子,并且小尺寸粒子的作用表现比较显著。硫堇分子不仅能通过它两端的-NH2基缔合在一个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致密的单层,还以一个硫堇分子的两个-NH2基分别与两个金纳米粒子缔合。这种独特的缔合行为为设计新型的染料—纳米粒子复合功能纳米材料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3、以电导率法、荧光光谱法、动态光散射、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圆二色谱、31P核磁共振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温滴定微量热法以及量子力学计算研究了典型的离子液体(IL)1-甲基-3-丁基咪唑盐酸盐([bmim]Cl),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和DNA之间的缔合特性和分子机理。研究发现,DNA的存在导致[bmim]Cl的临界聚集浓度下降,表明[bmim]Cl与DNA之间发生了作用。随着[bmim]Cl的加入,嵌入DNA的荧光探针溴化乙锭会发生连续猝灭,表明离子液体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强,足以将溴化乙锭从DNA中挤出。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bmim]Cl在低浓度下,可诱使DNA从线圈形转变为球形,这可通过DNA-IL复合物的cryo-TEM得到验证。随着[bmim]Cl的加入,形成的球形DNA的结构和伸展的DNA线圈首先被压缩,但当离子液体浓度大于0.06 mol·L-1,这两种DNA结构尺寸随着[bmim]Cl的加入而增加。在缔合过程中,DNA保持B型构象,但其碱基堆积和螺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31P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表明,bmim+阳离子的头基与DNA的磷酸盐通过静电吸引,而bmim+的烷烃链部分和DNA的碱基通过强烈的疏水作用而相互缔合。ITC清楚地描述了[bmim]Cl在DNA表面的缔合过程,得出[bmim]Cl与DNA作用的焓变为-5.03-5.23 J-mol-1,并且表明尽管bmim+阳离子的头基与DNA的磷酸盐部分的静电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它非常微弱,而bmim+的烷烃链部分和DNA的疏水部分的疏水作用则是主要的推动力。基于量子力学计算,可以推断出IL在低浓度下,阳离子头基位于DNA磷酸基团表面的的几个A范围内,而疏水链将平躺在DNA表面。当离子液体的浓度高于0.06 mol·L-1时,[bmim]Cl的阳离子头基则位于靠近DNA的磷酸基团处,而烷烃链将站在DNA表面。 4、利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硫堇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当DNA与硫堇之间的摩尔比浓度较低时,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嵌插作用为主;当该摩尔比较高时,则以静电作用为主。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结果进一步表明,随着金纳米粒子的浓度增加,硫堇在DNA体系中的减色效应和荧光猝灭逐渐减弱,甚至在金纳米粒子达一定浓度后减色效应消失,表明硫堇在DNA上嵌插作用的程度降低,甚至嵌插作用被完全抑制。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的加入导致硫堇-DNA体系形成更紧密的复合物,并使得硫堇从DNA中置换出来。在该作用过程中,金纳米粒子的出现使得硫堇缔合的DNA构象从B型逐渐向A型转变。因此,可以利用金纳米粒子调节硫堇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一兵,王冬媛,许可慰,郭祥群,许金钩;自猝灭荧光探针法测定DNA[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9期
2 陈霞,靳健,杨文胜,郭中满,江林,杨百全,徐力,魏莉,李铁津,郑大方;DNA模板诱导针状CdS纳米粒子的形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7期
3 方光荣,宋功武,李瑛;用结晶紫测定DNA的分光光度法[J];分析测试学报;2000年02期
4 郜虹,姚成,欧阳平凯;DNA序列分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田玫,李丕春,杨文胜;利用鲑鱼精DNA为模板构建CdS纳米线[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李玲,宋功武,方光荣,刘立明,蔡朝霞;Fe(phen)_3C_(l3)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性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蔡朝霞,宋功武,李玲;水杨醛氨基葡萄糖席夫碱C_(13)H_(22)NO_6共振光散射法测定DNA[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吕少仿,宋功武,凌连生,何治柯,曾云鹗;Ru(bipy)_2(PIP)(Ⅱ)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9 鲁晓明,刘顺诚,卜显和,毛希安;邻苯二酚合W、Mo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J];化学通报;2000年10期
10 李庆祥,周井炎;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产生活性氧的能力[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1 李建新,王英,王晓红,刘巨涛,李玉新,黄百渠,刘景福;β-K_4H_3[SiW_9O_(37)(CpTi)_3]·11H_2O环戊二烯钛多酸衍生物与DNA作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12 杨海峰,曹晓卫,王桂华,章宗穰;生物分子拉曼散射测定过程中荧光背景的抑制[J];光谱实验室;2003年01期
13 冯朝阳,刘坤;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4 杜江燕,黄晓华,徐飞,邢巍,陆天虹;溶液pH对硫堇与DNA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15 苗云霞;;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16 林志武;用生物芯片法快速鉴别羊绒羊毛的展望[J];毛纺科技;2000年04期
17 胡劲波,尚军,李启隆;镍离子注入修饰电极上米托蒽醌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18 刘小琴,乐芝凤,张香才;希夫碱配合物对O_2~(-·)和DNA的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9 叶宝芬,朱永林,鞠熀先;DNA与苯胺红T的相互作用与荧光定量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2期
20 谭年元,肖小明,王娇亮,松村竹子;新型多吡啶钴(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永强;陈林峰;张志良;宋延林;江雷;;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组装和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贺艳;杨丽珍;陈强;;自组装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刘志承;黄海瑛;何天白;;金纳米粒子在等离子体刻蚀的嵌段共聚物模板上的组装行为[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丁宝全;申西波;宋晨;王金业;石党委;王振刚;刘娜;;DNA纳米材料作为模板构建手性金属等离子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刘海英;陈刚;步宇翔;;碱基对的多铜修饰对DNA导电性的增强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朱志;吴崔晨;林浩学;闫凌;杨朝勇;;基于DNA水凝胶的可视化检测平台[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赵宏远;李俊杰;桑润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山羊精子DNA损伤[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刘玲;付强;朱化彬;彭秀丽;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王栋;;牛毛囊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梁春柳;;一个新的筛选化合物与DNA交互作用的简便方法[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文众;李永宁;方瑾;梁春来;张倩男;;体外新评价方法——完整细胞核DNA检测板[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元华;离子液体与硫堇在纳米结构材料表面的缔合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南京大学;2010年
2 郭晓兰;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DNA损伤反应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志健;1.8 GHz微波对X射线和阿霉素致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4 朱慧芳;Y家族DNA聚合酶对化学致癌物MNNG应答的转录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万超;抗猪瘟嵌合DNA疫苗及TRIF的DNA疫苗佐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赵丽霞;克隆绵羊印记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沈美龙;基于DNA免疫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中小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8 徐铁刚;细菌DNA磷硫酰化修饰与限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高鹏;特异性介导DNA转导的多结构域嵌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康大伟;DNA分子器件场效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思婧;多重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在DNA检测中的应用及4-乙烯基吡啶(4VP)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聚合反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步月华;CdTe与Au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3 宋金召;金纳米粒子自聚集和恒温指数扩增法高灵敏检测DNA和MicroRNA[D];河北大学;2010年
4 张建锋;纳米金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在人p53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5 张文艳;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电化学阻抗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苟新春;金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在检测人体端粒DNA构型变化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7 乔云霞;靶向G-四链体DNA配体筛选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荣;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DNA和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李芳;基于磁性微粒的法医样本DNA纯化[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芦丽淦;柚皮素及聚乙二醇增强乙肝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信息技术将重组汽车DNA[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霞;科学家研发出新型人工合成DNA载体[N];科技日报;2010年
3 南方;化危为机 企业需韧性生长的DNA[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吴强;港大引新技术DNA辨食材[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施晓焰 通讯员 马丽娟;云南:DNA数据库成“打拐”得力帮手[N];人民公安报;2009年
6 张巍巍;垃圾DNA可促进癌症发展首获证实[N];科技日报;2010年
7 常丽君;虱子DNA表明人类17万年前首次穿衣[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冯卫东;DNA碱基序列决定其光敏性假设获证实[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许文强;拆、装更便捷的DNA双螺栓结构模型[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常丽君;研究人员发现自组装DNA链的最佳长度[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