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RPEX下集合预报和AMDAR观测的误差特征分析与模拟研究
【摘要】:2005年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e. WMO)启动了为期10年的“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The Observing System Research and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 i.e. THORPEX)计划,其根本目的是要加速提高1-14天的天气预报准确率, THORPEX计划下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全球观测系统的设计和示范、适应性观测试验和资料同化以及可预报性分析,其中THORPEX交互式全球大集合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 i.e. TIGGE)是THORPEX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从THORPEX计划下中国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和改善情况的角度出发,研究包含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y Administration, i.e. CMA)T213模式的多中心集合预报以及T213模式的表现,分析中国飞机观测(AMDAR, 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的特点并最终结合T213数值产品研究其对数值预报的改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对包括CMA(中国气象局T213模式)集合预报,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T126模式)集合预报和ECMWF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T399模式)集合预报的多中心集合预报产品的控制试验进行确定性分析,表明ECMWF的预报技巧最高而CMA的预报技巧最差,控制试验平均(三个数据中心的控制试验的算术平均)能显著提高单中心(尤其是CMA)的预报技巧,对湿度预报技巧的改善最为显著。控制试验平均的距平相关系数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大多数预报在初始的前六天是成功的,并且夏季的距平相关系数明显比其他季节小,预示着要素的型态预报在夏季最差(比湿的季节变化相对平缓)。均方根误差的时间序列分析则显示比湿的预报误差在夏季最大,温度和位势高度的预报误差在夏季最小;距平相关系数的空间场分析表明,夏季陆地上要素的预报能力强于海上。离散度分析显示随着预报时次的延长要素的可预报性逐渐降低,根据Brier技巧评分的结果,在预报的前5~8天里集合预报(3个数据中心控制试验集合)对天气预报有显著改进,具有概率预报技巧。
2.利用2003~2007年T213模式预报场和客观分析场,采用误差分析、时滞序列、奇异值分解方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i.e. SVD),综合分析了T213模式预报误差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短期(以24 hr为例)预报,延伸期(以240 hr为例)预报的平均误差在数值上几乎增加了一个量级,120 hr以后的预报(700-hPa温度、500-hPa位势高度、850-hPa比湿和300-hPa风场)失去预报技巧。湿度预报的平均误差最大值区域一直稳定在中低纬度,其他要素(全风速、位势高度和温度)的平均误差最大值区域则随着预报时次的增加而北移。各要素的平均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而递增。同期的虚温误差与其他要素(位势高度、全风速)误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500-hPa高度上相关性达到最高。SVD诊断结果表明短期(以24 hr为例)预报的虚温误差和位势高度误差、虚温误差和全风速误差相互影响的关键区都在中国东部海上到鄂霍次克海和俄罗斯东部;延伸期(以240hr为例)预报的虚温误差和位势高度误差、虚温误差和全风速误差相互影响的关键区都在中高纬度。
3.对2004~2005年中国AMDAR观测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包括对原始报文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时空特点分析,并以T213客观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为真值场,定量分析飞机报误差的特征。结果表明AMDAR资料经质量控制后其有效观测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东南部和附近沿海地区,白天(00~12UTC)的观测记录几乎是夜间(13~次日00UTC)观测记录的4倍,观测高度在0.5~8000米,由此可见,AMDAR资料对我国现有的高空观测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质量控制后可用的飞机资料仅为原始报文的28%,说明中国AMDAR资料的可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与T213客观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定量比较,飞机报温度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在2℃左右,风速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大约为3~4m s-1,飞机的温度观测显然比风速观测更准确,散点分布和相关系数证明了这一结论。平均而言,温度误差在低层最大,随着高度增大而略有减小,风速误差存在从低层向中层递减而后又向高层递增的趋势。就观测时次而言,00UTC时刻温度和风场的均方根误差比其他的时刻都要大。飞机资料和探空资料廓线的比较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尤其是温度廓线。对AMDAR资料的误差分析表明,飞机观测存在可变系统误差和周期性可变系统误差。
4.对一次梅雨锋降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飞机观测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初始场中加入飞机观测能加强模式对中尺度系统的模拟能力,降水预报的强度更接近实况。风速预报误差在4 m s-1左右,温度预报误差在2~3℃之间,飞机资料在降低模式要素的预报误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
|
|
1 |
刘金达;集合预报开创了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的新纪元[J];气象;2000年06期 |
2 |
关吉平,黄泓,张立凤;集合预报中初始扰动生成方法的探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吴增茂,张新玲;大气系统集合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的发展[J];气象科技;2000年01期 |
4 |
章国材;中短期天气集合预报问题[J];气象;2004年04期 |
5 |
李小泉,刘金达,汪迎辉;集合预报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97年08期 |
6 |
曹鸿兴;第12次AMS数值天气预报学术会议简介[J];气象科技;1999年01期 |
7 |
蔡其发,张立凤,张铭;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集合预报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4期 |
8 |
崔彩霞;21世纪的气候模拟—Casino-21实验[J];新疆气象;2002年02期 |
9 |
陈廷芝,刘克利;集合预报在我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长期预报中的应用[J];内蒙古气象;2001年02期 |
10 |
周霞琼,端义宏,朱永禔;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I——正压模式结果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1 |
冷亭波;集合预报系统中客观分析方案的并行化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2 |
陈静,薛纪善,颜宏;华南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与集合预报试验[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
13 |
缪强,段修荣,黄德刚;降水落区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系统[J];四川气象;2005年01期 |
14 |
史久恩,张建中,周琴芳,胡增臻,王梅华,杨成彬,李晴;大气随机微分方程和月平均环流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
15 |
王惠玲;集合预报中检验资料提取的并行化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6 |
陈静,陈德辉,颜宏;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17 |
王晨稀,端义宏;短期集合预报技术在梅雨降水预报中的试验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8 |
曹鸿兴;魏凤英;;滞后平均预报的原理及其使用[J];气象科技;1989年01期 |
19 |
林良勋;集合预报系统及其产品应用综述[J];广东气象;2001年02期 |
20 |
封国林,董文杰;集合预报物理基础的探讨[J];物理学报;200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