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
【摘要】:丁玲的创作经历过几次较大的转型,每次转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紧密呼应,其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初登文坛到她至延安之前,即1927年至1936年;第二个阶段是从延安时期(1936年)至建国初;第三个阶段是从1979年复出文坛一直到1986年。本文拟截取丁玲从《梦珂》(1927年)到《水》(1931年)这一创作的初期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并以作家所处时代及个人境遇等为参照,来研究丁玲此一时期的转型动因及特点。
本文结构如下:
绪论部分概述丁玲小说的研究现状,并论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根据丁玲研究的不同时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论述,试图勾勒出丁玲研究的大致轮廓。之后,通过对丁玲早期转型的界定,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阐释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
第一章以“五四”落潮后丁玲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由于受到“五四”启蒙精神的影响,丁玲作品中表现出明确的女性自我意识。“爱”与“欲”的大胆张扬,是她与其他女性作家的重要区别,也反映了她在反对封建传统、追求现代意识上的超前性。“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女性形象,表明丁玲在遭遇创作困境后,积极寻找思想转变的路径。之后,论述丁玲初登文坛是出于相对单纯的创作动机,她凭借着自身敏感而丰富的生活及情感体验,以细腻的内心感受表现自己对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感知,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生命体验的美学意义。
第二章从标志丁玲“向左转”的“革命加恋爱”小说入手,分析丁玲创作转型的特点及原因。普罗文学的兴起和“革命加恋爱”小说题材的盛行,为急于走出莎菲式苦闷的丁玲提供了转型的外在契机。此时的丁玲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走出个人化写作,并开始主动关注社会现实和群体。在转型过程中,丁玲坚守着真诚的创作立场,并没有明确的“为革命而文学”的理念,而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试图用文学来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她侧重于描写自己熟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挣扎的历程和苦闷的情绪。然而,趋向革命的理性与自由写作立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于是出现了预设理念与实际文本的裂隙。
第三章以丁玲接受左翼文学规范之后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左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出发,结合左联五烈士牺牲的背景,展现丁玲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锋的历程。之后,以中篇小说《水》为解读对象,揭示出《水》被称为“新写实主义”范本的历史条件,并从艺术个性的角度阐述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此外,结合丁玲所处的特殊政治和文化背景,论述丁玲的这一转型过程呈现出迷失与超越的特征。
从《梦珂》到《水》,丁玲从“五四”精神影响下的女性作家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知识分子集体转型的背景下,这一转型显得尤为突出。对丁玲早期创作转型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全面考察丁玲的创作历程,还是对理解现当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个案意义。
|
|
|
|
1 |
陈企霞;;真诚坦白的心灵[A];丁玲纪念集[C];2004年 |
2 |
郭成;陈宗敏;;论丁玲早期创作的悲剧倾向[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
3 |
魏巍;;我所认识的丁玲[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