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

张晶  
【摘要】:丁玲的创作经历过几次较大的转型,每次转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紧密呼应,其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初登文坛到她至延安之前,即1927年至1936年;第二个阶段是从延安时期(1936年)至建国初;第三个阶段是从1979年复出文坛一直到1986年。本文拟截取丁玲从《梦珂》(1927年)到《水》(1931年)这一创作的初期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并以作家所处时代及个人境遇等为参照,来研究丁玲此一时期的转型动因及特点。 本文结构如下: 绪论部分概述丁玲小说的研究现状,并论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根据丁玲研究的不同时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论述,试图勾勒出丁玲研究的大致轮廓。之后,通过对丁玲早期转型的界定,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阐释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 第一章以“五四”落潮后丁玲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由于受到“五四”启蒙精神的影响,丁玲作品中表现出明确的女性自我意识。“爱”与“欲”的大胆张扬,是她与其他女性作家的重要区别,也反映了她在反对封建传统、追求现代意识上的超前性。“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女性形象,表明丁玲在遭遇创作困境后,积极寻找思想转变的路径。之后,论述丁玲初登文坛是出于相对单纯的创作动机,她凭借着自身敏感而丰富的生活及情感体验,以细腻的内心感受表现自己对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感知,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生命体验的美学意义。 第二章从标志丁玲“向左转”的“革命加恋爱”小说入手,分析丁玲创作转型的特点及原因。普罗文学的兴起和“革命加恋爱”小说题材的盛行,为急于走出莎菲式苦闷的丁玲提供了转型的外在契机。此时的丁玲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走出个人化写作,并开始主动关注社会现实和群体。在转型过程中,丁玲坚守着真诚的创作立场,并没有明确的“为革命而文学”的理念,而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试图用文学来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她侧重于描写自己熟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挣扎的历程和苦闷的情绪。然而,趋向革命的理性与自由写作立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于是出现了预设理念与实际文本的裂隙。 第三章以丁玲接受左翼文学规范之后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左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出发,结合左联五烈士牺牲的背景,展现丁玲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锋的历程。之后,以中篇小说《水》为解读对象,揭示出《水》被称为“新写实主义”范本的历史条件,并从艺术个性的角度阐述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此外,结合丁玲所处的特殊政治和文化背景,论述丁玲的这一转型过程呈现出迷失与超越的特征。 从《梦珂》到《水》,丁玲从“五四”精神影响下的女性作家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知识分子集体转型的背景下,这一转型显得尤为突出。对丁玲早期创作转型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全面考察丁玲的创作历程,还是对理解现当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个案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晓颖;;爱与革命——浅谈丁玲小说由《梦珂》到《在医院中》的转型[J];才智;2016年23期
2 陈智慧;;欲望世界中的男权——丁玲《梦珂》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侯文宁;;浅析“梦珂”悲剧命运的成因[J];作家;2012年02期
4 王僳;;梦珂:觉醒的“五四”青年[J];名作欣赏;2019年14期
5 丘晖华;;女性的异化和启蒙的艰难——重读丁玲的《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J];青年文学家;2019年33期
6 江上幸子;;对现代的希求与抗拒——从丁玲小说《梦珂》中的人体模特事件谈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3期
7 黎苑如;;《梦珂》:在男性凝视下的醒觉者形象[J];现代交际;2020年06期
8 李纳米;;女性不应为目光里的商品——读《梦珂》有感[J];青春期健康;2020年10期
9 宋卫琴;;梦想到幻灭的不归路——梦珂与葛薇龙[J];长城;2010年10期
10 李绍玉;;从词汇角度品味《梦珂》语言特色[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1 高梦珂;;高梦珂作品[J];青少年书法;2008年21期
12 ;封面人物[J];新作文(小学版);2003年31期
13 张梦珂;张梦珂诗二首[J];新作文(小学版);2003年31期
14 冯一青;董双建;;由《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审视中美女权主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5 肖常纬;;都市生活里的两性对视——论丁玲在《梦珂》中的两性观[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10期
16 韩煦;;女性镜像:自我发现与现代中国——读丁玲《梦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17 黄水娣;;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文学教育(上);2021年05期
18 罗岗;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9 吴梦珂;;来,我们交个朋友吧[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07年Z2期
20 ;评级作品选登[J];青少年书法;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企霞;;真诚坦白的心灵[A];丁玲纪念集[C];2004年
2 郭成;陈宗敏;;论丁玲早期创作的悲剧倾向[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3 魏巍;;我所认识的丁玲[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AYE AYE KHAING;加尼觉玛玛礼与丁玲的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张晶;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D];南京大学;2011年
2 吴珍;丁玲女性主义的转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任玉凤;丁玲小说创作中女性生存的突围与迂回[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奇伟;理想与言说[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晓龙;丁玲对男权文化的审视[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程雪蓉;激情生命的时代演绎[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玉洁;“父亲”的死与生:丁玲的精神创伤与文学想象(1927-1948)[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艇;印象都市:丁玲的上海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莎莎;带镣铐的舞者与爱的歌者[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单婕;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再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1 史淼;服饰·女性·革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2 杨羽;论丁玲小说的婚恋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3 李文浩;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创作之路[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4 胡芸;试论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唐弋;特效化妆: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N];中国文化报;2017年
2 郑报融媒记者 赵文静;郑州教育:从育分到育人[N];郑州日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华 桑莉媛;东珂商贸:“特装”让企业“一夜长大”[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刘淼;创新皆从“旧”中来[N];中国文化报;2016年
5 记者 李凤虎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助推高质量发展[N];河南日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陈蔚林;重温经典影视 真正学思践悟[N];海南日报;2021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琴;“安企微云”:信息化解决企业营销难题[N];安徽经济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