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山寨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滋生发展,给为政治服务、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统治文化市场的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山寨文化正是网络时代草根文化崛起的典型,并由此掀起了一阵山寨文化流行风潮。
山寨文化的流行在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与讨论,且大多将山寨文化解读为盗版文化或文化反抗。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方面,山寨文化的创制者并无文化反抗或侵犯知识产权的意图与行为,它只是建立在崇拜基础之上的一种模仿,而这种模仿承载着草根阶层对于寻求娱乐与社会认同的需求。另一方面,虽无反抗企图,但山寨文化的流行却产生了文化反抗的效果,存在“被反抗”的嫌疑。这样,在山寨文化的传受双方形成了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现。
本研究的一大创新点在于,引入了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和“消费”的概念,运用到文化研究当中。采取了传者与受者两方的视角,从文化建构、内容、渠道到文化消费这一完整的文化生产-消费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采用的是个案研究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山寨文化的源流与基本现象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山寨文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从山寨文化文本出发研究文化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其次,由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山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与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以期通过言语的交流得到文化生产与传播更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