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
【摘要】: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和挑战之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研究均表明,未来几十年,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相当大的经济潜力,这一潜力能够抵销预估的全球排放的增长或将排放降至当前水平以下。2005年全球污水处理领域直接排放约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由于人口基数大,以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占排放总量的21%。
在城乡未普及管网的地区,大力发展低能耗、分散式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法,可以避免集中污水治理模式“大管网高耗能”的弊端。人工湿地在消减环境污染物的同时,是否也减少污水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针对这一主要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梳理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机理研究。基于污水生化处理和湿地生态复合系统特征,构建碳质量平衡模型和碳排放估算公式。根据人工湿地设计、构造和运行模式,进行边界条件和参数的设定,估算甲烷排放占总碳负荷比例(潜在排放系数K)在0到0.36之间。结合湿地内部的氧化还原电位(Eh)区间及其长期水处理效果,可以快速估算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量。
采用2006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方法学,结合案例城市常州特征,估算城乡污水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基准线。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对比常州市集中污水处理和通江小区垂直流人工湿地全过程排放。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污水收集、处理过程、以及污泥处置等全过程排放都有很大不同。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模式的人均碳足迹为116.1 kg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污泥处理不当造成排放占37%,A20厌氧段甲烷排放占33%,能耗间接排放占28%,N20排放仅占2%。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全过程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为15.1 kg二氧化碳当量,仅分别相当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13%,以及乡村现状排放的14.4%。温室气体减排效应明显。研究发现城市污泥填埋处置不当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失,不仅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即使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如果没有污泥消化处置系统,甲烷气得不到收集利用,污水排放甲烷量仍然得不到减少。
本文对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进行统计分析。以常州市为例的三种不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大力建设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代表的低能耗好氧型污水处理设施,到2030年前,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实施城市污泥深度处置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这两项措施,2030年我国年减排潜力55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当前(2005基准年)全球污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7%,将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做出的巨大贡献。
|
|
|
|
1 |
宋铁红,林英姿,彭举威,崔玉波,韩相奎,王翠兰;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特性[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2 |
尹连庆,张建平,董树军,何凤鸣;粉煤灰基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3 |
李志刚;蒋越华;陈海凤;黄海连;李素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三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英文)[J];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4 |
刘春常,夏汉平,简曙光,任海,张倩媚,刘家宝,郁向东;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以深圳石岩河人工湿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
5 |
肖恩荣;梁威;吴振斌;;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强化技术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7期 |
6 |
吴梅生;文屹;张啸楚;;人工湿地在高校污水中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30期 |
7 |
王红强;张列宇;朱慧杰;余海静;张奎;史乐君;;人工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
8 |
于宏兵,张万友;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处理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12期 |
9 |
吴春英;胡庆余;;关于吉林市人工湿地生态环境规划的设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0 |
吴春英;胡庆余;;吉林市人工湿地生态环境规划的设想[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
11 |
刘建;张晨君;;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技;2010年03期 |
12 |
胡凯英;陆正阳;;浅谈人工湿地在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年11期 |
13 |
毕晓伊,许晓毅,孙佩石,侯长定;国内利用水生生物治理废水技术及其发展[J];云南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14 |
谈玲;一种新型的改进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
15 |
徐德福;李映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J];湿地科学;2007年01期 |
16 |
司马卫平;何强;夏安林;王爱萍;;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
17 |
彭江燕,刘忠翰;不同水生植物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参数比较[J];云南环境科学;1998年02期 |
18 |
徐飞;符斌;;人工湿地在我国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年11期 |
19 |
刘昭军;;陕南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
20 |
陈萍;;浅谈人工湿地在某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