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

路屹雄  
【摘要】:全球模式能够较好地表征大尺度环流状况,但由于分辨率较低,难以捕捉到与非均匀下垫面局地强迫有关的中小尺度系统过程。动力降尺度指利用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模式来实现全球模式结果和局地强迫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获取区域或局地的大气变化信息。目前动力降尺度在地面气温和降水区域气候模拟和气候变化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对近地层风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整。本文首先分别从城市群和沿海复杂地形近地层风模拟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了下垫面动力和热力性质不均一分布对近地层风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然后对中国区域地面风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利用较新的MODIS陆面类型资料以及WRF/Noah/UCM耦合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8年近地层风场进行1-km分辨率的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风廓线雷达和地面站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面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大、夜间小;上层风速则表现为白天小、夜间大。模拟风速日变化与观测基本一致,较准确地再现上、下层风速反相变化特征。模拟风速值在1000m以内存在正偏差;在1000m以上存在负偏差。另外,通过将珠三角地区城市改为农田并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城市化使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城市化使白天潜热通量减少,地面热通量增加,更多的热量存储于地面中并于夜间释放出来,夜间感热通量变大。相应地,城市化使地面风速白天减小、夜间则增大(冬季除外),夏季夜间地面风速增大尤为显著,约为1m/s。上述结果表明,WRF/Noah/UCM系统对于城市下垫面近地层风速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利用该系统研究城市气候效应对局地环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2.海陵岛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和海陆风环流的共同影响,岛上分布有多座小山,局地风况较为复杂。首先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该地区环流系统进行了模拟,并与测风塔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经向风模拟值相关系数为0.75-0.85,纬向风模拟值相关系数为0.5-0.75,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该地区环流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对于季节平均风场和海陆风的变化与观测基本一致。然而在地形起伏的小范围内(东西约25km,南北约18km),1-km分辨率WRF模拟风场分布趋于均匀。为此,引入边界层诊断模式CALMET对WRF结果进一步进行调整得到100-m分辨率风场精细结构,较为合理的反映出起伏地形对风场分布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WRF/CALMET系统可以较好地刻画沿海复杂地形下小范围内风场精细结构。 3.利用全球模式ECHAM5的结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MM5,分别对中国地区当代(1981-2000年)和未来(2041-2060年)气候进行模拟,并利用地面气象站逐日风速观测资料,检验评估了MM5模拟的当代中国陆域地面(10 m AGL)风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IPCC A1B'情景下中国陆域地面风速未来可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M5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平均风速和90th百分位风速的分布状况。A1B情景下,中国陆域大部分地区地面风速减小约0.1m/s;风速增大区主要位于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及西南地区。未来风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季中国东部地区风速增大,西部风速减小,呈“东增西减”型;冬、春季北部地区风速增大,南部地区风速减小,呈“北增南减”型。另外,分析表明未来极端强风事件发生频数也将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MM5对于中国陆域地面风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利用该模式预估中国陆域地面风速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霭琛,陈家宜,林雪兰,崔艳;绿洲和戈壁近地层大气湍流结构[J];高原气象;1994年03期
2 李家伦,洪钟祥,罗卫东,李爱国,赵翼浚;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3 周明煜;李诗明;陈陟;张占海;;北极夏季冰面上近地层特征及热量收支问题[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4 屈玉;安俊岭;周慧;叶小峰;;全边界层选用相似理论对O_3、NO_x浓度及沉降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4期
5 缪启龙;温雅婷;何清;李兰兰;王晶;;沙漠腹地春夏季近地层大气湍流特征观测分析[J];中国沙漠;2010年01期
6 李莉娜;刘兆礼;闫敏华;王毅勇;洪雯;;毛苔草、漂筏苔草沼泽地与大豆地近地层晴夜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布及对比研究[J];湿地科学;2010年01期
7 李艳;王元;汤剑平;;中国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К.Я.孔德拉季耶夫 ,戴国良;CO_2与气候观测和数学模拟数据[J];地理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9 卜凡君;刘颖;;通辽近地层风速变化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8年02期
10 马晓虹;谢启玉;;海北雷暴天气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J];青海科技;2009年04期
11 赵宗慈;江滢;;热带气旋与台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0年15期
12 徐若兰;陈华;郭靖;;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上游水文极值事件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3 张强;王胜;;关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过程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年02期
14 张明伟;邓辉;李贵才;范锦龙;任建强;;模型模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4期
15 王琪,廉毅,涂钢;长春近地层空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的观测与分析[J];吉林气象;2004年04期
16 范丽军,符淙斌,陈德亮;统计降尺度法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17 李林;申红艳;戴升;肖建设;时兴合;;黄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预测[J];地理学报;2011年09期
18 汤剑平,苏炳凯,江静,赵鸣,潘益农,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区域气候模式[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19 程相坤;任学慧;刘捷;;不同排放情景下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英文)[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0 赵鸣,江静,苏炳凯,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J];大气科学;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可能变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2 徐安伦;李建;孙绩华;刘劲松;赵晓红;;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3 邓奕;范绍佳;;沿海大气稳定度分类莫宁—奥布霍夫长度L分类标准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5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6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8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唐湘玲;吕新;;石河子地区近48年来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屹雄;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田鹏;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郭靖;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6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娜;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鹏飞;应对节能减排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坤慧;河南省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及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勇;基于WRF模式的酒泉风电基地近地层风场特征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刘婧辉;高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曾涛 通讯员 周玲萍;广西确定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陆晨;近地层空气污染及其危害[N];中国气象报;2004年
3 通讯员吴迪;深圳局校合作共推绿色规划[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陈昌平(作者系州气象局局长);以科学发展观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5 本报记者 朱隽;气候变化牵动经济脉搏[N];人民日报;2005年
6 美国国际政策研究中心前高级研究员 郭久亦;地球正接近气候变化的转折点[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华凌;金融危机:减缓气候变化的机遇[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向 魏建华 马世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歧依旧[N];人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 刘向 马世骏;二〇〇八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菡娟;“风云”太空遨游 关注气候变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