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失信因子对软件可信性的影响及其控制

占济舟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已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科技发展及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然而,软件系统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缺陷和漏洞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动态多变的运行环境下,系统显得异常脆弱,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和失效甚至灾难,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软件并不总是让人信任的,软件的可信性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尽管目前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但因软件的可信性问题引发的事故却从未停止过。因此,须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软件为何不可信的问题。本文基于“导致软件不可信的根源因素——失信因子”这一基本概念,运用微分动力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排队论和Petri网等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失信因子的作用机理、影响程度及其在开发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失信因子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一些与“失信”概念相关术语的内涵,提出失信因子的作用机理遵循“失信因子—错误—缺陷(故障)—失效—失信”的失信链,扩充了传统可靠性理论中的“失效链”。同时,利用相关数据提取失信因子与失信因子、缺陷、可信原则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清晰认识失信因子,丰富失信因子的概念体系提供了帮助。 (2)失信因子作用下的缺陷预测模型。针对某一类缺陷而言,从缺陷的生长过程角度,建立失信因子作用下缺陷潜藏、被发现和被修复三种状态的转移模型,通过模型的平稳解对潜藏缺陷进行预测,并用一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针对总体缺陷而言,从软件可靠性增长角度,在假设失信因子对缺陷的作用强度服从一负指数概率分布的前提下,建立失信因子作用下的G-O NHPP缺陷预测改进模型,实例表明改进后的模型与其它典型NHPP类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 (3)失信因子对软件过程产品质量的影响。软件质量只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得到保证,过程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以瀑布型开发过程为例,建立一些典型失信因子对过程产品质量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的仿真试验,观察和度量了不同失信因子对过程产品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4)失信因子作用下的软件可信性动态演化。首先,从故障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出现频数三方面对故障类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基于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一种利用故障类的效用值度量软件可信性的新方法,并借助排队论思想,建立某一类故障在其持续时间内,软件可信性的度量模型;最后,分析当失信因子激发两类故障出现几种不同情形时,软件可信性的动态演化情况,并以某软件公司开发的一厂级监控管理信息系统(SIS)为例,对系统在试运行阶段的可信性演化进行实证分析。 (5)基于Petri网的失信因子控制过程模型。在失信因子的事前控制方面,选取“开发人员的经验和技能水平”这一失信因子,为控制开发人员的犯错几率,建立有色随机Petri网模型,分析企业进行人事培训的效果;在失信因子的事后控制方面,以“需求变更”为例,为控制需求变更的平均延迟时间,建立带模糊时间参数的随机Petri网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时间性能分析结果。 有研究资料表明,软件项目的失败大多都归因于管理方面,而非技术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开展基于失信因子的软件可信性相关理论研究,为从软件失信这一新的视角探讨软件可信性提供研究思路,为可信性的度量和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可信性的动态监测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为软件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的过程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洁;杨育;王小磊;;面向可信软件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10期
2 汤永新;刘增良;;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7期
3 闵应骅;容错计算二十五年[J];计算机学报;1995年12期
4 王晓暾;熊伟;;基于QFD和TRIZ的可信软件技术冲突解决方法[J];航空学报;2011年01期
5 赵玲;软件可靠性与维修性[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7年02期
6 郑志明;马世龙;李未;韦卫;姜鑫;张占利;郭炳晖;;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年09期
7 杨启善;IEC/TC56简介[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1999年06期
8 杨善林;丁帅;付超;;考虑信息源相关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6期
9 熊伟;王娟丽;蔡铭;;基于QFD技术的软件可信性评估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8期
10 余涛;丁帅;;面向软件可信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4期
11 高铭;郭树行;;软件构件的可信性需求建模研究[J];河套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2 丁学雷;王怀民;王元元;卢刚;;面向验证的软件可信证据与可信评估[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年01期
13 程平;刘伟;;基于结构分解的软件可信性变化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14 程平;刘伟;陈艳;;基于矩阵变换的软件可信性演化波及效应[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05期
15 赵倩;王慧强;冯光升;赵靖;;基于Pi演算的软件可信性度量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6期
16 郑志明;马世龙;李未;姜鑫;韦卫;马丽丽;唐绍婷;;软件可信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年10期
17 熊伟;王晓暾;;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可信软件需求映射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5期
18 洪宏;黄志球;沈国华;钱巨;刘春勇;;支持软件可信评估的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1年02期
19 卢刚;王怀民;毛晓光;;基于认知的软件可信评估证据模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0 刘克;单志广;王戟;何积丰;张兆田;秦玉文;;“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献中;李檬;朱颖颖;占济舟;赵佳宝;;基于系统思想的软件可信性内涵与特征分析[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献中;李檬;占济舟;朱颖颖;赵佳宝;;研究软件可信性的新视角:失信因子[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鹤;赵海;赵佳丽;蔡巍;刘铮;;基于复杂网络的大规模软件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悦今;张玲玲;刘莹;石勇;;软件可信性属性及其度量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楼俊钢;江建慧;靳昂;;可信性属性权重分配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庞世伟;杨雷;曲广吉;;结构模型修正软件开发研究[A];2005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7 李宏芒;吕杨;;基于构件技术的HIS系统开发实践[A];全国第十五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刘小丽;毋国庆;李勇华;张帆;杨敏;;用UML进行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A];2006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海丽;;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冯彬;;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规范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济舟;失信因子对软件可信性的影响及其控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倩;基于自配置的软件可信性增长模型及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陶红伟;基于属性的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帅;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及其优化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吴新星;基于语言的软件可信性度量理论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覃志东;高可信软件可靠性和防危性测试与评价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年华;模型驱动架构中的可信嵌入式软件建模与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平涛;基于连续时间贝叶斯网络的可信软件风险预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阚红星;可信软件自动测试成本与风险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陈媛;基于数据挖掘的软件缺陷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聪越;基于云模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翔宇;基于缺陷分析与测试评审的软件可信性评价体系[D];天津大学;2010年
3 邱志涛;软件可信性增长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文家朝;基于多样化对象所有权的软件可信性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韩金娥;基于化简行为轨迹的软件可信性评价模型[D];河北大学;2011年
6 黄茗云;贝叶斯网络在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应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年
7 丁哲;迭代闭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及其在软件可信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杨静;软件可信性评估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9年
9 兰文辉;基于复杂网络的可信软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左伟东;基于“环境-行为”本体模型的软件可信演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学习;软件开发过程能统一吗?[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朱伟;软件业:管理卡脖子[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杨忠伟;规范软件开发过程[N];网络世界;2003年
4 ;东软通过CMM 5级评估[N];通信产业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滕继濮;强晓春:科研是一种修炼[N];科技日报;2011年
6 ;CMM实施效果显著[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本期主持:崔启亮 力是;解读“3I现象”(续)[N];计算机世界;2004年
8 ;统一的时候到了[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郝亭;软件是怎样“炼”成的[N];工人日报;2000年
10 武刚;测试是质量的关键[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