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
【摘要】: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由来已久,恒久弥新。它作为北方系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自上世纪80年代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并作对鄂尔多斯式青铜斧进行了类型划分以来,多种研究著作、论文中加以引用,作为典型器物之一,来说明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民族文化。学术界的研究多局限于此。
以更广的区域范围视角,通过专题研究,站在宏观的角度,不但分析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草原、蒙古国、西伯利亚等欧亚大草原这一地区,而且研究中国境内其他地区的铜斧形制,从而获得全面的认识,成为鄂尔多斯式青铜斧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有基于此,本文将“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整理先秦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少量境外铜斧资料,对铜斧进行了类型式划分,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各地标本的功用及型式,揭示区域特征及互动关系,最终洞察出鄂尔多斯式青铜斧在我国铜斧“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先秦时期铜斧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创新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对先秦时期不同地区工具铜斧的研究》。详细地将124件学术界较为普遍认为是工具的铜斧,分成商代、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铜斧四个时期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先秦时期铜斧的分区研究,从中揭示部分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
第三章《对先秦时期不同地区工具铜斧的研究》。较为详尽地探讨53件学术界较为普遍认为可能是兵器的铜斧的种类与型式,分成商至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进行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探讨。
第四章《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工具类铜斧》。对学术界未曾分析功用的铜斧,依据上述研究、结合时代、区域特点,作者认为有146件铜斧为工具,并按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探讨铜斧的种类与型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铜斧的分区,以及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
第五章《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兵器类铜斧》。对学术界未曾分析功用的铜斧,依据上述研究、结合时代、区域特点,作者确定32件铜斧为兵器,并按照商至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分析其种类与型式,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
第六章《先秦时期铜斧的分区分型研究》。包括先秦时期直銎斧分区研究、先秦时期直銎斧的分型研究、先秦时期横銎斧的比较研究三小节,综述二、三、四章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归类、合并,综合分析先秦时期铜斧分区、分型,形成“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这一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第七章《结语》。概括论文的创新点、解决的问题,从关于功用的研究、关于分类的研究、关于分区的研究、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斧的研究及其他5个方面加以说明。
|
|
|
|
1 |
陈全方;陈馨;;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2 |
王文径;;从石榴东晋墓的发掘看开漳前的闽南[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
3 |
郑超雄;;句町国的历史渊源及王权政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
4 |
陈一榕;梁玉珍;;句町国经济研究[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
5 |
傅珍;;百色先秦考古概述[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宋天芬;;傩仪舞蹈与傩戏舞蹈的特色及区别[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
7 |
张秀峰;;鄂尔多斯青铜刀上的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
8 |
张志新;;摇城及其出土的陶器[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
9 |
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
10 |
徐心希;;试论闽越青铜文化[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