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ENSO事件的监测及大气的响应
【摘要】:本文针对1950—2009年间的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NSO事件,比较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ENSO监测指数对它们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对于EP-/CP-EN SO事件,单一的指数无法同时区分出这两种不同分布型的ENSO事件,其中Nino 3指数只能有效识别EP型ENSO事件,而Nino4指数则对CP型事件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据此本文提出同时以Nino3指数和Nino4指数构建指数组的形式来监测不同类型的ENSO事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指标组能够较全面监测历史上发生的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且能准确判定事件的峰值强度、起止时间和成熟期等其它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EP-/CP-ENSO事件的峰值时期以及发展消亡过程中,大气系统的温度场、高度场、风场及环流等特征的不同响应,建立了这两种类型ENSO事件的短期气候特征模型模,并结合2009/2010年的CP.EI Nino事件和2010/2011年CP.La Nina事件进行解释说明。主要结论包括:
1)提出同时以Nino3指数和Nino4指数构建指标组的形式来监测不同类型ENSO事件,而目前美国、日本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采用的单一指数均不能对事件进行有效的分型,此外该指数还可以准确判定ENSO事件的峰值强度、起止时间和成熟期等其他特征。
2)在1950—2009年这60年中发生了36次ENSO事件,其中EI Nino事件有19次,而La Nina事件只有17次。CP.EI Nino相对较多有11次;而在La Nina事件中,EP-La Nina的发生次数明显更多有11次。此外,从这些事件的年代际分布特征看,在1995年以前EP型ENSO事件偏多,而1995年以后CP型事件显著偏多。
3)综合指标组定义的ENSO事件中,EP型事件和CP型事件之间的差异很大。大气系统在温度场、高度场、风场及环流等方面对这两种ENSO事件的响应也有显著的差别,海表热源东一西位置上的差异使得加热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大气响应的不同。环流系统在赤道东太平洋靠近秘鲁沿岸(Walker环流的下沉区),出现与中太平洋大部分地区截然相反的影响是CP型事件的标志性特征。
4)针对EP-El Nino事件和CP-La Nina事件平均生命期较长、EP-El Nino事件强度等级最高等方面是正反馈的作用。建立EP-/CP-ENSO事件的短期气候特征模板,将这两种类型ENSO事件分开进行监测和预测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
|
|
|
1 |
夏冬冬,施能,陈绿文;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2 |
江滢,翟盘茂;2002/2003年ENSO过程诊断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3期 |
3 |
刘长征;薛峰;;ENSO发生发展阶段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长时间维持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
4 |
朱晓金;陈联寿;;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5 |
朱晓金;陈联寿;;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
6 |
姜乃力;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7 |
施能
,陈绿文
,夏冬冬;全球陆地年降水量与ENSO关系的初步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6期 |
8 |
;EI NIO PHENOMENON AND EXTENDED ASSOCIATE PATTERN ANALYSIS[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04年01期 |
9 |
吴慧;;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气象;2005年12期 |
10 |
许武成;周旭;徐邓耀;;近50年川中丘陵区气候变化及与ENSO关系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
11 |
庄丽莉;1994年世界气候概况[J];气象;1995年04期 |
12 |
孙安健,李晓燕;1994/1995ENSO与全球气候异常[J];甘肃气象;1996年02期 |
13 |
武炳义,高登义,黄荣辉;冬季格陵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J];科学通报;1997年18期 |
14 |
何发祥;厄尔尼诺现象与黄、东海,对马海域马面渔获量关系─—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三[J];海洋湖沼通报;1998年01期 |
15 |
陈菊英;ENSO和长江大水对天文因子的响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
16 |
蒋卫国;李京;王琳;;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7 |
刘宣飞;袁慧珍;管兆勇;;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吴尚森,黄成昌,薛惠娴;华南气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
19 |
钱步东;我国汛期降水与ENSO不同位相的联系[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
20 |
田敏,曹杰,郭世昌;云南粮食产量对ENSO振动的响应[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