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及锆石巨晶的研究

禹尧  
【摘要】: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形成于地球壳幔分异过程,是地幔发生较大规模部分熔融、抽取后的残留体;这一过程也包括水(H2O/OH)的抽取和运移。除含水熔体/流体之外,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过程,也受赋存于地幔矿物(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中的结构水的强烈影响:比如,橄榄石中微量的结构水可以显著降低其粘滞度,从而降低岩石圈地幔的流变强度,影响其“稳定性”。同时,与LREE (La, Ce)和LIL (K)相似,在熔融体系中,H2O/OH表现为极不相容组分(Dperidotite/melt=ca0.007-0.009),这使其成为岩石圈地幔熔融/抽取事件和地幔交代富集事件的敏感指示剂。因此,对岩石圈地幔中水的赋存状况(包括其含量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究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由该新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认识水在岩石圈地幔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被碱性玄武岩浆携带至地表的橄榄岩包体是直接来自岩石圈地幔的样品,绝大部分岩石圈地幔的水便赋存于这些主要由NAMs(比如,橄榄石,辉石)组成的地幔岩包体中。本次研究对象是来自福建明溪、牛头山以及广东麒麟、安远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橄榄岩包体。除两件产自明溪的石榴子石相包体外,其余样品均为尖晶石相。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我们测定了上述橄榄岩组成矿物的结构水含量。考虑到(1)辉石颗粒内部水含量均一分布;(2)不同样品间,单斜辉石与斜方辉石之间水的分配系数保持一致(Dcpx/opx=2.3),以及(3)单斜辉石中水含量与主量元素相关关系的保存,我们认为上述橄榄岩包体中的辉石保存了其在源区时的水含量。由于橄榄石水含量普遍很低(30ppm),辉石通常才是上地幔水的主要载体。因此主要取决于辉石中的水含量的全岩水含量,也大致能够反映其在源区时水的赋存情况。 根据各组成矿物水含量以及矿物百分含量计算得知:华夏陆块橄榄岩包体的全岩水含量为12-94ppm(平均值:60±20ppm),明显高于来自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橄榄岩包体的水含量(平均值:26±17ppm),而后者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减薄后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但上述同属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水含量值均低于其他大陆岩石圈地幔,无论是克拉通(122±54ppm)还是非克拉通(81±40ppm)地区。现今华南岩石圈地幔中等偏低的水含量与它为一个富集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情况相一致,是其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后的结果。自早侏罗纪开始,在古太平板块俯冲过程中析出的流体逐步积累于上覆地幔楔中,导致岩石圈地幔水化。机械上,这部分添加的水“软化”了岩石圈,使其在物理性质上更接近于软流圈地幔,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岩石圈减薄;热力学上,多余的水使得熔融温度降低,随后发生的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湿”的岩石圈地幔的存在息息相关。在此岩浆活动期,岩石圈地幔的不相容组分重新被抽取进入基性岩浆,此过程伴随着岩石圈地幔的脱水,使其成为“干”的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减薄后,促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具软流圈地幔特征的新生代玄武质岩浆便是很好的佐证。源自软流圈地幔的含水熔体/流体自下而上水化岩石圈地幔,恰好解释了岩石圈地幔底部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为何最富水(80ppm),它们也代表了本次研究中起源最深的样品(~1.9Gpa)。这些饱满的石榴石相橄榄岩几乎未经过熔体抽取,可能是软流圈地幔顶部冷却后贴合于之前的岩石圈地幔底部形成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这一岩石圈地幔的纵向增生,标志着岩石圈减薄时代的结束。 橄榄岩包体水含量和其氧逸度的负相关关系仅见于牛头山包体样品。相较于其他三个远离主要断裂带的采样点,牛头山恰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上。此外,与其他三地的地幔岩相比(Mg#90),牛头山地幔岩也普遍具有更低的Mg#(Mg#90)和水含量(60ppm)。由此可见,断裂带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释放的氧化的含水熔体/流体提供了上升和渗透的通道,导致该区岩石圈地幔氧逸度增加,这使得水在地幔岩中溶解度降低,水含量也随之降低。 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质火山岩中,除了含较丰富的超镁铁岩包体外,还含石榴石、辉石、刚玉等巨晶矿物。锆石巨晶,作为Lu-Hf同位素的重要载体,可能是研究岩石圈地幔重要的新样品。本文所述的山东昌乐、福建明溪、海南蓬莱等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中就产有锆石巨晶。它们通常无色透明-淡褐色,部分颗粒长达16mm。昌乐、明溪及蓬莱锆石巨晶的U-Pb年龄分别为19.2±0.7Ma,1.2±0.1Ma和4.1±0.2Ma,略早于其相应的寄主岩的喷发时代(分别为16.05-18.87Ma,0.9-2.2Ma,3Ma)。昌乐、明溪及蓬莱锆石巨晶的εHf(t)值分别为9.02±0.49,6.83±0.47,4.46±0.48,表明其地幔来源。我们认为锆石巨晶起源于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而后被寄主玄武岩浆快速携带至地表。单颗粒锆石巨晶自形的形态、均一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说明其形成于稳定的环境中。显著的Ce正异常和Eu异常的缺失表明其源区环境为氧化,且不存在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不同地区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并与其相应的寄主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耦合。这说明玄武岩成分可能也受到锆石巨晶的源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的物质组成在空间上的不均一。锆石巨晶可能为我们研究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演化打开了新窗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建宏;闫峻;;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J];矿物岩石;2007年02期
2 杜蔚;韩宝福;张文慧;刘志强;;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和巨晶的发现及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年01期
3 刘海泉;闫峻;赵建新;安亚军;;中国东部部分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成因:主量和微量元素制约[J];岩石学报;2010年09期
4 周媛婷;郑建平;余淳梅;陈曦;张明民;;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幔演化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3期
5 邱家骧;廖群安;;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构造的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2期
6 雷能忠;夏群科;郝艳涛;李佩;冯敏;;苏北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夏群科;邢凌波;冯敏;刘少辰;杨晓志;郝艳涛;;湖南宁远早侏罗世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2期
8 王冬艳,许文良,冯宏,林景仟,郑常青;辽西中生代晚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来自玄武岩和地幔捕虏体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周琴;吴福元;储著银;杨岳衡;孙德有;葛文春;;吉林蛟河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Sr-Nd-Hf-Os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J];岩石学报;2007年06期
10 吴福元,孙德有,张广良,任向文;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J];高校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11 刘志超;吴福元;储著银;徐夕生;;安徽女山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组成: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时代制约[J];岩石学报;2010年04期
12 郝艳涛;夏群科;杨晓志;;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矿物的含水性研究——微区红外光谱分析[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年02期
13 张斌辉;刘勇胜;高山;;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高Fe/Mn比值的成因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1期
14 张宏福;Eizo Nakamura;张瑾;Ishikawa Akira;;山东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单斜辉石晶体中玻璃质熔体包裹体[J];科学通报;2006年13期
15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太行山地区中、新生代玄武质岩浆的源区特征与时空演化[J];岩石学报;2006年06期
16 闫峻,陈江峰;华北地块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岩石圈不均一减薄与改造模式[J];地质论评;2005年01期
17 张勇,陈斌,邵济安,翟明国;华北太行晚中生代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18 支霞臣;秦协;;中国东部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年龄和减薄作用的制约[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19 韩江伟;熊小林;朱照宇;;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EM2成分来源及大陆岩石圈地幔的贡献[J];岩石学报;2009年12期
20 裴福萍,许文良,王清海,王冬艳,林景仟;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琴;吴福元;储著银;葛文春;;吉林省伊通地区橄榄岩包体的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于宋月;宋谢炎;;东北地区断裂带内部岩石圈地幔PGE及Re-Os同位素研究——以舒兰和尚志橄榄岩包体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赖逸真;杨怀仁;;台湾澎湖群岛岩石圈地幔之熔融与交代换质作用[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支霞臣;;火山岩中橄榄岩包体的Re—O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陆下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过程[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闫峻;赵建新;;东北镜泊湖新生代玄武岩:残留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痕迹[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支霞臣;孟庆;许文良;王冬艳;;鲁西铁铜沟中生代闪长岩中橄榄岩包体代表SCLM吗?—Re-Os同位素体系的启示[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刘志超;吴福元;储著银;徐夕生;;安徽女山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组成: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时代制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夏群科;郝艳涛;杨晓志;;安徽女山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水:微区红外光谱分析[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君君;郑永飞;高天山;;洋壳-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形成皖东新生代玄武岩:元素和同位素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太行山中段新生代玄武岩中高镁橄榄石捕虏晶:残留古老岩石圈地幔样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尧;中国东南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及锆石巨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张彦龙;大兴安岭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微;华北克拉通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演化—来自火成岩与深源捕虏体(晶)证据[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维萍;华北地块北缘深源包体的地球化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黄行凯;滇东南马关和屏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陈俊兵;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橄榄岩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7 夏萍;滇东南马关地区新生代富钾火山岩和幔源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杨晓志;中国东部下地壳麻粒岩矿物的水含量和H-O-Li同位素组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杨承海;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制约[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妍;中国东部苏北—合肥新生代大陆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捷;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海泉;中国东部部分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林杰春;福建明溪橄榄岩包体的显微构造特征和矿物含水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路思明;吉林省辽源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成因及岩石圈地幔性质[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永栓;华北、华南地区岩石圈地幔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郝艳涛;安徽女山和河北汉诺坝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俞永飞;岩浆过程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刘讲锋;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提供的信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周漪;赤峰地区新生代汉诺坝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润红;无机二氧化碳气藏与火成岩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先生;海上兵马俑[N];中国信息报;2000年
2 记者 张丽华;我国首次实现矿集区立体探测[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江苏 史振兴;江苏练山蓝宝石矿值得开发[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4 王悦;拆离俯冲确实存在[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赵凡;交流能够战胜隔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6 余蓬春;二代《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