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空探测中的轨道设计和轨道力学

赵玉晖  
【摘要】:深空探测相对于地球卫星而言,指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范围,进入行星际空间甚至距离地球更远的空间对太阳系内或者太阳系以外的天体进行探测。我国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有些国家和机构将对月球的探测排除在深空探测的定义之外。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深空探测的概念也会有不断的更新,但这不是实质性问题,不会影响本文对深空探测中轨道力学内容的阐述。 从二十世纪末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航天领域科技的进步和提高,对月球和太阳系其他大行星的探测越来越多的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几年,我国也加快了对月球的探测步伐。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精确变轨,成功绕月”的预定目标,获取到大量科学数据和全月球影像图,并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任务。“嫦娥一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我国又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并成功开展环绕拉格朗日12点等多项拓展性试验,为深空探测后续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国探月工程制定的“绕、落、回”三步计划,嫦娥一号和二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探测任务的圆满完成使得地月转移轨道和环月轨道的设计得到很好的应用。而针对返回型探测器所涉及到的包含地月转移、环月和月地转移三段轨道的完整轨道,并无涉及。文中结合嫦娥工程探月三期任务和载人探月任务,对返回型月球探测器的完整轨道进行设计,对轨道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设定任务要求对发射轨道窗口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返回型月球探测器的轨道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 与此同时,我国的自主火星探测计划也在进行当中。文中以此为背景,对地火转移轨道的轨道设计、轨道计算、发射窗口选择和中途轨道修正等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对精确力模型下大推力转移轨道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并给出了轨道中途修正的策略,为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转移轨道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 作者所做工作中的轨道设计是在太阳系小天体运动(并考虑到探测器的特征)的轨道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并采用了完善而合理的力学模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运行轨道计算和优化问题.这样所获得的结果才会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有如下几个: 1.基于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轨道理论,对地月转移轨道的类型进行分析,为任务中采用大推力形式的转移轨道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2.对返回型月球探测任务尤其是载人登月任务中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的备用轨道—无动力返回轨道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真实力模型下的计算结果。 3.针对我国地面回收场的具体条件,对月地转移轨道再入角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对再入角和再入点纬度受到的限制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为返回型月球探测任务中采用升轨再入方式给出理论依据。 4.基于小天体运动方程的状态转移矩阵,对月球探测转移轨道的误差发散特点进行了分析,基于误差传递特点给出中途修正时问的时机选取依据,并基于误差传递矩阵给出了中途修正速度增量的计算公式。 5.基于IAU2000火星定向模型给出的火星岁差参数,给出了火星扁率项J,对火星卫星造成的坐标系附加摄动的分析解。 6.通过在真实力模型下对地火转移轨道的计算,研究地火转移轨道的动力学特点,结合轨道动力学给出相应的理论分析。 7.基于地火转移的状态转移矩阵对误差发散进行分析,分别基于误差传递特点和误差传递矩阵给出中途修正时机和速度增量计算公式。通过多种中途修正方法的计算和比较给出在保证一定精度前提下可以大量节省计算时间的中途修正策略。 8.研究工作中所进行的数值计算软件都是自行编写,可以对软件进行工程化,为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服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文艳;杨维廉;;嫦娥二号卫星轨道设计[J];航天器工程;2010年05期
2 高飞;苏宪程;;火星探测器发射时机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张洪波;郑伟;汤国建;;采用混合遗传算法设计最短时间4冲量转移轨道[J];科技导报;2008年20期
4 孟伟;赵世范;罗俊;;交会飞行器的交会轨道研究[J];航天控制;2009年01期
5 尹大伟;文援兰;刘峰;廖瑛;;火星探测器飞行轨道设计[J];飞行力学;2009年05期
6 王俊峰;王月基;申麟;陈新民;;上面级多星部署的轨道设计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1年01期
7 张磊;于登云;张熇;;绕月自由返回轨道的设计与分析[J];航天器工程;2010年02期
8 徐明;徐世杰;;Halo轨道转移及中途修正问题研究(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8年03期
9 王威,黄文德,付晓锋,张敬;单个航天器对Walker星座中多卫星的近距离接近[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车汝才;张洪华;;追踪星跟踪空间非合作目标的相对轨道设计[J];航天控制;2006年05期
11 张尚强;王志刚;;基于Gibbs方法的编队飞行轨道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A期
12 郗晓宁;黄文德;王威;;载人登月任务中止轨道问题综述[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5期
13 余梦伦;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轨道的设计[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3年02期
14 何力,赵汉元;载人飞船标准返回轨道设计[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5 冯晓红;曾蓉;任娟娟;;铁路轨道综合设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铁道建筑;2006年05期
16 郭雷;齐亚平;;小卫星编队飞行应用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7 吴嘉;罗信伟;;广州轨道交通4号线线路与轨道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08年03期
18 张洪波;郑伟;汤国建;;采用打靶法设计考虑地球扁率的机动轨道[J];宇航学报;2008年04期
19 刘大园;殷明旻;胡光常;;基于特征和网络的轨道设计系统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9年09期
20 张珩;孙兰;;大偏心率远距离航天器编队飞行设计[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遵辉;尚海滨;崔平远;;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小推力借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2 王帅;尚海滨;朱圣英;崔平远;;行星际小推力转移轨道分层全局设计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童科伟;刘伟;王俊峰;;地球-火星转移轨道设计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4 伊成俊;刘林;戴光明;罗刚桥;王立;史旺林;周璐;刘宇飞;;火星探测任务轨道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亚敏;乔栋;崔平远;;从月球飞向小天体的转移轨道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6 杜兰;陈世杰;于亮;范民强;;深空多任务轨道设计初探[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亚敏;乔栋;崔平远;;彗星撞击任务能量最省转移轨道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永生;李爽;;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初步设计分析:以2015/2016窗口为例[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9 崔祜涛;乔栋;;基于地球借力的小行星探测转移轨道设计与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杨;李俊峰;宝音贺西;于洋;;多任务小行星探测太阳能电推进轨道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晖;深空探测中的轨道设计和轨道力学[D];南京大学;2012年
2 白玉铸;载人登月轨道设计相关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明涛;共线平动点任务节能轨道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4 沈欣;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喻圣贤;深空探测中的轨道分析、设计与控制[D];南京大学;2013年
6 乔栋;深空探测转移轨道设计方法研究及在小天体探测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任远;星际探测中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黄文德;载人登月中止轨道的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郗晓宁;月球探测器轨道动力学及其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0年
10 左艳军;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强;深空探测飞行任务轨道设计[D];清华大学;2011年
2 于亮;基于不变流形的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阮开利;小型月球探测器轨道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杨学彬;基于三体模型的星际轨道设计和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小玉;深空借力飞行/小推力轨道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6 于锡峥;IPS理论在探月节能轨道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7 马文臻;深空探测器的轨道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8 葛春生;深空探测器轨道设计与修正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陶涛;复杂结构井轨道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0 李军锋;基于精确动力学模型的火星探测轨道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中国为印尼发射的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学梅;中国为印尼发射的卫星:终于辗转入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邰举 薛严;韩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付毅飞 陈瑜;专家解读“帕拉帕—D”为何没有进入预定轨道[N];科技日报;2009年
5 记者 赵亚辉;我国首颗直播卫星发射成功[N];人民日报;2006年
6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报》主编 高级政工师 孙宏金;解读“嫦娥一号”探月卫星[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7 汤亚南 刘俊丽;为探测近地小天体“辅轨”[N];大众科技报;2010年
8 记者  何永晋;国际海射公司将进行今年第三次发射[N];科技日报;2006年
9 铁四院 孙立;践行誓言 奋战在高铁舞台[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10 记者 田兆运;我国“中星—22号A”通信卫星发射成功[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