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形制与技术探析
【摘要】:中国近代,由于国外新技术的传入以及众多西方建筑师来华,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有很大的冲击。塔作为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之一,自魏晋以来,有着自身的形制特征和传承体系。西方人对中国古塔的关注由来已久,使得这一建筑类型在近代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视,因而在理念、方案、规划、工程中,都有塔的形象出现。
本文以近代的西方人对中国塔的研究与实践为背景,通过对墨菲在中国塔的案例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念、技术手段等,剖析墨菲以及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塔的观点。在研究层次上,通过:“近代中式塔——墨菲的建筑理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三个层次,勾勒当时有关人士对于塔的观念;在研究参照上,选取中国传统塔、同时期或稍早时期西方人设计的塔、同时期中国人设计的纪念塔的形制与技术作为参照。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当时建塔的背景,对其形制生成与技术做法做出探析、与相关案例进行了比较,并对建筑师墨菲的理念进行了梳理。
此“纪念塔”是墨菲“适应性建筑”理论下,具中国古塔形制的、可登临塔的唯一案例。墨菲作为受西方教育与西方建筑影响的建筑师,能在建塔的过程中将其西方经验灵活运用并对中国古塔的形制与技术选择性地加以吸收,为其理论作出很好的诠释。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已有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了西方人对中国塔的认识过程的变迁,第三、四章以墨菲在中国的两个塔的案例做分析,着重研究了“纪念塔”的建塔背景、形制、技术等问题,第五章对墨菲的建筑理念与对塔的观点进行了归纳,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可继续研究的问题点。
此“纪念塔”探讨了一种可能性——新技术与传统形制该如何结合。墨菲在“纪念塔”的各个方面力求“适应性”之优化,但不失中国古塔之形制。这种结合值得继续深究,但由于材料的不足,还仍需完善。本研究中诸多技术做法来自访谈或推测,对于“十五张纪念塔图样”的缺失,致使很多问题无法更加深入地讨论。
不仅对于塔的技术,其形制分析,手段尚且单一,本研究无更多切入点。但是形制比例问题在塔的研究中不可回避。因此下一步研究可着更多笔墨于其形制分析上,从更多的角度探讨其形制成因。
|
|
|
|
1 |
王璐;;民国时期海军之派系[J];舰载武器;2011年03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