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容矿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霍明宇  
【摘要】: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位于下扬子板块北缘,属于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带与皖南加里东造山带的交接部位。自震旦系到第四系均很发育,仅缺失中下泥盆统、下石炭统部分地层。在印支期后本区发育北北东向褶皱及断裂构造,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复合,构成了本区网格状构造的基本格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Cu、Mo矿体赋存在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和志留系中统坟头组的接触带内外,受岩体及围岩中的密集节理带发育程度控制。 本文对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节理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铜钼矿赋存条件和容矿构造的发育特征,系统测量统计了容矿节理的产状,应用极射赤平投影等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绘制出矿体的水平投影图、剖面图以及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分布图,研究取得如下认识: 1、区域内发育包括西峰庙一马头断层在内的系列平移走滑断层,走向N—S至NNE—SSW方向,反映的本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NNE-SSW,最小主应力轴方向为NWW-SEE,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近直立。容矿节理构造性质为张节理、活动期次为一期、优势产状为走向NE15。,倾向NW285。,倾角87。,反映的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轴(σ1)的方位为15。,最小主应力轴(σ3)的方位为105。,中间主应力轴(σ2)的近垂直。容矿节理与导矿断层受到同一构造期同一构造场控制。 2、研究区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重大影响,成矿期发生在燕山晚期。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场以N-S向为主,该期构造带呈E-W向至NEE-SWW向大致平行展布。燕山运动期,古构造应力场从初期的NW-SE方向,逐渐扭转成NNE向强烈左旋剪切构造应力场,发育一系列NNE到NE褶皱和逆掩断层。西峰庙-马头断层(F1)被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后,受NN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断裂端部应力集中,导致张性节理的规模发育。 3、马头铜钼矿矿液的导矿通道是F1深断裂,容矿构造是F1断裂端部的张性节理。矿化体的品位和形状与张性节理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范围成正相关,并与应力集中与否吻合较好,可以作为找矿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海明,池三川;构造应力场对地球化学场的控制作用——以广西南丹芒场锡多金属矿田为例[J];现代地质;1990年02期
2 李少游;广西灌阳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华保钦;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4 夏根宏,张树勋;甘肃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5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6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7 张向红;杨斌;周俊喜;刘洪春;;祁连山中段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J];高原地震;2005年04期
8 王鸿燕;刘梁;甄娟;;重力场转换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9 孙小龙;刘耀炜;晏锐;;利用水位资料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J];地震;2011年02期
10 邓起东 ,张裕明 ,许桂林 ,范福田;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1979年01期
11 李愿军;郯庐断裂带中段构造应力场有限单元反演[J];地震研究;1984年04期
12 赵从俊;杨日畅;田晓燕;;川东构造应力场与油气富集规律探讨[J];石油学报;1989年02期
13 徐文龙;陕西北秦岭中段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1年02期
14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15 钱光谟;莫时旭;王永和;雷武明;;河北三家金矿区构造研究及找矿方向[J];矿床地质;1993年02期
16 邓军,方云,周显强,董军社;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及成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17 许才军,张德涵;大地测量反演构造应力场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8 魏柏林,徐辉龙,谢明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6年04期
19 梁海华,丁中一,潘懋,侯建军,郑文涛,刘锡大;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震地质;1997年04期
20 曾联波,田崇鲁;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飞;姜波;曾春林;王继尧;汪吉林;;大宁—吉县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对煤层气分布的影响[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2 田景瑞;;地壳变形与构造应力场[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3 朱元清;何正檀;丁颂华;;区域断裂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谢富仁;张世民;崔效锋;舒赛兵;窦素芹;;青藏高原北东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乔德武;;金牛山金矿含矿主断裂元素的动力和能量分异[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1)[C];1988年
6 金振民;丁俊;黄克宽;;湖北大冶铁山地区新华夏系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研究方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9年
7 黄辅琼;金燕;;天津塘18井异常形成的应力场状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罗康成;;贵州西部矿区地应力场作用与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9 石耀霖;MarceloAssumpcao;;巴西构造应力场的遗传算法——有限单元法反演[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玉林;;霍林河盆地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演化研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曹学伟;基于大地测量资料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及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德生;松辽盆地火山岩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范俊喜;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5 魏春光;涠西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张西娟;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鲁岩;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王红罡;古潜山油气藏构造应力场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9 张义楷;鄂尔多斯西缘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聚集[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曹井泉;唐山7.8级地震地下水动力环境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明宇;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容矿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惠小朝;浙江衢州大洲火山断陷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吴宝峰;黑龙江及邻区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何英;高精度曲率分析方法及其在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苏培东;贵州赤水地区二、三叠系储层构造解析及裂缝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谢启东;断层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7 白光顺;云南会泽矿山厂—待补构造带断裂构造解析及构造应力场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野;新疆西天山达巴特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周铸;胶西北望儿山金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张燕飞;云南省会泽县金红地区构造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英;东苏旗准苏吉花铜钼矿项目获得自治区核准[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2 赵伟国;西藏达布铜钼矿地勘传捷报[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3 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 谢富仁;构造应力强烈才强震频发[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记者 邵涌河;阿旗敖仑花铜钼矿投入正常生产运营[N];赤峰日报;2009年
5 记者 江平 驻站记者 闫洪君;鑫天山百万吨水泥生产线和敖仑花铜钼矿同日点火试车[N];赤峰日报;2008年
6 郑诗斌;华东有色地勘局马头铜钼矿勘探成果显著[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7 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供稿;什么是多旋迴说?[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李广涛 王继胜;乌山铜钼矿项目无负荷联动试车成功[N];中国黄金报;2008年
9 高雷;恩菲广东封开铜钼矿可行性研究通过审查[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晏 程秀娟;次生地灾相对较弱 地质隐患不容忽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