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抗滑桩支护滑坡中土拱效应机理及临界桩间距研究

王树州  
【摘要】: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桩-土相互作用机制中,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岩土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土拱效应对于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的支护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土拱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对边坡抗滑桩间土拱成拱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综合分析了抗滑桩中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土拱的形成机理。目前基本的研究方法。 2、在对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抗滑桩间的土拱效应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通过对桩间土体的主应力变化、位移云图、位移曲线图、塑性云图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桩间土拱效应的存在。 3、在对土拱效应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桩间距、桩间的粘聚力、桩间的内摩擦角、桩-土接触截面等因素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4、在总结前人确定临界桩间距的方法后,并在土拱形成理论以及桩间土拱效应的基础上,应用桩间土体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平衡条件,拱顶截面及拱脚处三角受压区应满足莫尔-库伦准则条件,基于此建立抗滑桩间距的计算公式,且考虑了滑坡推力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比本文提出的桩间距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亚平;陈莉;;抗滑桩桩间土土拱效应有限元分析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南亚林;韩晓雷;卢坤林;;黄土地区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4 张主华;陈秋南;王建东;李松;;基于土拱效应的支护桩间距确定方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晶;王荣鲁;贺可强;刘建伟;李新志;;堆积层滑坡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赵明华;廖彬彬;刘思思;;基于拱效应的边坡抗滑桩桩间距计算[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7 姚成志;李亮;杨小礼;;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讨论[J];路基工程;2006年06期
8 郭院成;郭呈祥;叶永峰;;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排桩支护结构合理桩间距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9 周俊磊;;组合桩土拱效应的试验模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31期
10 周伟明;;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分析[J];城市勘测;2010年04期
11 刘金龙;王吉利;袁凡凡;;不同布置方式对双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3期
12 郑磊,殷坤龙,简文星,桂树强;抗滑桩设计中关于确定桩间距问题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13 李培植;于静涛;肖利明;;耦合式抗滑桩桩间距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2期
14 李培植;于静涛;肖利明;;耦合式抗滑桩桩间距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3期
15 杨令强;孙春阳;杨克坤;;抗滑桩与土相互作用分析与优化设计[J];岩土工程界;2008年07期
16 吴坤铭;王建国;谭晓慧;戈海玉;;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7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18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1期
19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2期
20 李忠诚;杨敏;;被动受荷桩成拱效应及三维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登亮;孙强;李厚恩;史哲;;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邹新军;杨眉;;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余闯;刘松玉;潘林有;;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力学性状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童广勤;苏爱军;冯明权;;基于土拱效应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挡土板结构设计[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7 卢坤林;胡成;杨扬;;同时考虑位移影响和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东;周顺华;王炳龙;;粘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崔溦;张志耕;闫澍旺;;抗滑桩处理路堤滑坡的数值模拟[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姜炯;周健;贾敏才;;桩承式加筋土复合路堤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芳;预应力锚拉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强小俊;桩承地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曹卫平;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及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胡晓军;边坡加固工程支挡结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蒋良潍;松散斜坡体锚、桩加固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肖宏;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桩网结构路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徐正中;桩承式路堤固结性状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州;抗滑桩支护滑坡中土拱效应机理及临界桩间距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樊友全;悬臂桩土拱效应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高翔;考虑土拱效应的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K103~920~K104+300段边坡桩板墙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军军;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5 段平;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寒冰;桩网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及土工格栅加筋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范付松;堆积层滑坡抗滑桩土拱效应数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龚小钧;点锚设计中的三维塌落拱原理及其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9 宋保强;抗滑桩支护结构中桩后土拱效应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徐升;滑坡与桩锚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通讯员 白君 记者 王雪威;张家口进京高速公路开辟货车专线[N];河北日报;2010年
2 朱敏;谈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和调配时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7年
3 顾巍钟;“人性化街道”离我们还有不小距离[N];新华日报;2008年
4 伍吉勇;渝怀铁路攻关锚索桩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3年
5 郝忠民 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地基处理水泥搅拌桩的施工与探讨[N];科学导报;2009年
6 洪学;麝鼠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7 记者 宋世琦 通讯员 吴小建;箱涵新工艺成就铁路“新干线”[N];建筑时报;2011年
8 ;消浪技术在湖泊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中)[N];中国水利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