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运行机制与政策研究

段晓艳  
【摘要】: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技术转移组织,推动大学的科技创新向产业转移。然而,由于体制背景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方法等,对三国的著名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与政策进行比较案例分析,以期总结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运作的经验与教训。首先,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作为案例,以探析美国公立和私立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体制上的异同,指标主要有技术转移的内外部驱动因素、技术转移组织的架构和运行机制、知识产权政策和技术转移收入分配体系。其次,为探讨日本政府颁布系列技术转移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推动作用,以东京大学作为案例,分析其技术转移组织、运行机制、研发活动和收益分配政策,证实日本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传统的非正式个人网络向正式的校企联盟转变。再次,对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行调研,主要从技术转移机构员工、转移流程、大学政策和学科结构等方而,分析国内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现状以及导致其技术转移效率较低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制定合理的技术转移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的变革,保障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独立高效运作,促使技术商业化运作流程紧密有效,并确保大学政策对研究人员和参与技术转移员工的激励性。 本课题属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比较创新体制的视角”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洪民;;对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思考——以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为背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1期
2 毕会英;;大学技术转移中的政府职能行为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5年06期
3 毕会英,毛祖桓;政府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10期
4 田旻;曹兆敏;;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经验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Z1期
5 龚玉环,王大洲;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的一个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2期
6 小林达也;张明国;;技术转移的新局面和组织间的课题——迎接TLO时代[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于建国;;中美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比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Z1期
8 杨新子;汪波;;探寻我国高校与产业界技术转移的新方式[J];经济导刊;2007年06期
9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双重过程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10 陈美章;大学应成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典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07期
11 原长弘;贾一伟;方坤;刘朝;;中国大学体制类型对高校知识转移的影响:一个基于资源观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12 郭金鹏;;大学技术转移理论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09年29期
13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1期
14 姜丽君;李敏;;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5 王小平,高亮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6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国际论坛[J];科技与法律;2003年04期
17 刘彦;;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发展与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18 姜澄宇;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21期
19 孟浩;王艳慧;;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8期
20 张晓东;;日本大学及国立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刍议建设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2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6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瑞芝;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日本大学衍生企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红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晓艳;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运行机制与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姚海滨;基于界面理论的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郑芳;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科技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雪;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科技创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程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丽刚;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左文龙;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鑫;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运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文锋;百余专家纵论大学技术转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2 实习生 李永强;机制障碍是制约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瓶颈之一[N];科技日报;2007年
3 蓝建中;日本产官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记者 蓝建中;日本产官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史月;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N];江苏教育报;2009年
6 ;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线[N];科技日报;2002年
7 记者 陈卫东;华东理工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大型成套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8 作者系南昌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周文斌;朝着建设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N];江西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10 赵凤华;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需要五个转变[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