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南部沙河街组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摘要】:东营凹陷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陆相断陷盆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勘探对象逐渐由构造油气藏转向岩性隐蔽油气藏,由于岩性圈闭含油性预测困难,严重困扰着新增资源的勘探和评价。油气成藏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烃类的运移仅仅是泥质烃源岩排出的以无机地层流体向砂岩运移汇聚过程中的特殊幕次。来自泥质烃源岩的孔隙流体对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形成特征性的成岩矿物及其组合。本文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四上烃源岩、沙三下烃源岩及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寻找砂泥岩在成岩过程中的流体联系。
首先,本文对比分析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四上和沙三下两套泥质烃源岩的成岩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沙四上烃源岩的成岩碳酸盐矿物以高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为主,粘土矿物以富含绿泥石为特征,且有大量黄铁矿发育,具有高盐、富硫的成岩环境;沙三下泥质烃源岩的成岩碳酸盐矿物则以方解石为主,粘士矿物主要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黄铁矿仅零星发育,形成于相对低盐度、贫硫的成岩条件。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沙四上烃源岩相较沙三下更为富含Ca、Mg、Fe、Ba和Sr等元素,且具有更重的C-O同位素组成。据此推测,沙四上烃源岩排出流体应具有更高的Ca、Mg、Fe、Ba、Mn和Sr等元素含量和更重的C-O同位素值。
其次,精细分析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砂岩的成岩矿物及其组合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砂岩碳酸盐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大,在牛18-牛20断层附近及其南侧,碳酸盐胶结物以铁白云石为主,且Sr含量较高:在牛18-牛20断层北侧,则以含铁方解石和方解石为主,仅见少量铁白云石;而在洼陷东部,胶结物则主要为方解石。以胶结物形式出现的粘十矿物成分亦随构造位置变化而变化:在牛18-牛20断层附近及其南侧,以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为主,局部发育有大量的绿泥石和绿蒙混层(如N43井3244m处);而在牛18-牛20断层北侧,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仅零星出现;及至洼陷东部,则仅见伊利石和高岭石。
第三,基于成岩矿物分析,提出了两套泥质烃源岩与砂岩间的协同成岩作用关系。近牛18-牛20断层及其南侧,以铁白云石、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为特征的砂岩胶结物反映了富Ca、Mg、Fe等元素的高盐度成岩流体,与沙四上烃源岩的成岩流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牛18-牛20断层北侧,以含铁方解石为主、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缺乏的砂岩胶结物反映了来自沙三下烃源岩的贡献,因其仍有较高的Sr含量,局部发育铁白云石,推测仍受到沙四上烃源岩的影响。在洼陷东部,砂岩胶结物以方解石、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则为沙三下烃源岩成岩流体影响的结果。这一认识与油源对比研究结果亦一致。
第四,初步分析了砂泥岩成岩协同作用发生的空间联系和动力条件。通过典型成岩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分析,发现牛18-牛20断层附近砂岩中包裹体盐度和捕获压力均相对较高,与该区普遍存在的异常高压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可能为成岩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力。而洼陷东部相对较低,该区亦未见异常压力带形成的勘探证据,成岩流体应以侧向运移和断层沟通为主。成岩流体的运移通道具有多样化,在正常压力区孔隙和微层理面为主要通道,而在异常压力带,断层和微裂隙是主要的运移通道,牛18-牛20断层贯穿了沙三下和沙四上烃源岩,对孔隙流体的运移起到了主要的疏导作用。且研究表明,烃源岩中发育有数量众多的微裂隙,大多被亮晶方解石所充填,而部分为未被充填的空裂隙,对成岩流体的运移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
|
|
1 |
银燕;;东营凹陷古近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主控因素分析[J];海洋石油;2011年01期 |
2 |
于轶星;庞雄奇;陈冬霞;贺玉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0年04期 |
3 |
张善文;;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成岩耗水评价[J];现代地质;2009年04期 |
4 |
刘传联;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
5 |
周涛;魏垂高;;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2期 |
6 |
田景春;谭先锋;林小兵;孟万斌;邱桂强;张守鹏;田美荣;谢忠怀;;箕状断陷湖盆不同构造区带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性研究: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J];现代地质;2009年04期 |
7 |
贾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1期 |
8 |
田景春,曾允孚,张长俊,赵志超,孔凡仙;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及地层格架研究[J];矿物岩石;1994年02期 |
9 |
朱光有,金强,张水昌,戴金星,张林晔,李剑;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的组合特征[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
10 |
王居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张海君,薛天庆;东营凹陷中北部沙四段沉积相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2 |
蔡观强;郭锋;刘显太;隋淑玲;;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沉积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古环境记录[J];地球与环境;2009年04期 |
13 |
姜在兴,杨伟利,操应长;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二段下亚段沉积层序及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02期 |
14 |
钱诗友;曾溅辉;;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4期 |
15 |
许晓明;赵阳;戴立昌;汲生珍;张善文;吕希学;;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特征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6 |
牟汉生;姜在兴;邱隆伟;向树安;;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储层成岩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
17 |
王伟庆;张守鹏;谢忠怀;刘宁;;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东营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
18 |
李凤娟;;东营凹陷盐下次生孔隙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9 |
尹兵祥;杨剑萍;尹克敏;汪丽芳;;东营凹陷永安地区地震反演及储层预测[J];石油物探;2011年01期 |
20 |
杨伟利,姜在兴,操应长,刘宏伟,徐健;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亚段T-R层序特征及成因[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