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1,3,5-三(1-咪唑基)苯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滑继爱  
【摘要】:配位聚合物(CPs)或称为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新型的分子功能材料,不仅具有丰富的拓扑结构,而且在气体储存与分离、光学、磁学、催化、药物缓释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采用混合配体策略,尤其是含氮类配体和含羧基类配体,充分利用这两类配体各自的优势来构筑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功能材料已成为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合理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配位聚合物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配位聚合物的自组装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配体的本质、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反应溶剂、温度、抗衡阴离子、金属与配体之间的比例、pH值等等。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对配合物自组装过程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中,有机配体和金属中心对于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配位聚合物至关重要。本论文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运用混合配体策略,选用含咪唑基刚性配体1,3,5-三(1-咪唑基)苯(tib)作为主配体,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苯二羧酸作为辅助配体,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与金属盐进行自组装反应,共得到了26个新的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单晶解析、元素分析、红外、粉末衍射以及热重等表征,并探讨了取代基效应、金属离子、阴离子、合成条件以及配体的配位模式等因素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同时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相关的性质研究。这些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运用混合配体策略,利用配体tib和2-位取代的对苯二甲酸(p-H2BDC-R,R=NH2, OH, NO2) Br)与Zn(Ⅱ)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构筑了6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5(tib)2(p-BDC-NH2)4(μ2-OH)2]-H2O(1),[Zn2(tib)(p-BDC-NH2)SO4(H2O)2]·5H2O (2), [Zn2(tib)2(p-HBDC-OH)2(p-BDC-OH)]·2H2O (3),[Zn(tib)(p-BDC-NO2)]-H2O(4),[Zn2(tib)2(p-BDC-Br)]2·2SO4·17H2O(5), [Zn4(tib)2(p-BDC-Br)3(H2O)4SO4]·7.5H2O·2.5DMF(6)。配合物1是三节点(3,4,6)一连接的三重贯穿的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2-5是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得到的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这是由辅助配体的取代基效应造成的。其中配合物2-4具有不同的二维层状结构,二维层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都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5是双节点(3,4)-连接的三维框架结构,并且具有一维孔道。配合物6是一维链状结构,同样通过氢键作用也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辅助配体的取代基、溶剂、温度以及配体的配位模式等都会影响配合物的结构。并研究了配合物1-4的荧光性质和蒸汽吸附性质、配合物5和6的气体吸附以及荧光识别等性质。二、利用tib和对苯二甲酸衍生物(p-H2BDC-Rn)与Cd(Ⅱ)/Co(Ⅱ)盐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8个新的配合物:[Cd(tib)(p-BDC-NH2)]·2H2O(7), [Cd(tib)(p-BDC-OH)]-H2O (8), [Cd(tib)(p-BDC-Br)]-H2O (9), [Co2(tib)2(p-BDC-NH2)(H2O)2][p-BDC-NH2]·6H2O (10), [Co(tib)(p-BDC-NO2)(H2O)2] (11), [Co2(tib)2(H2O)6][(p-BDC-Br)2]·1.4H2O(12), [Co(tib)2(H2O)2][p-BDC-Br4]·2H2O (13), [Co(tib)(H20)(p-BDC-Cl2)0.5][p-BDC-Cl2]0.5其中配合物7-9是同构的双节点(3,5)-连接的三维网络结构,由三维Cd(Ⅱ)-tib框架和一维Cd(Ⅱ)-p-BDC-R螺旋链构成。在配合物10中,Co(Ⅱ)与tib形成典型的63二维层,层与层之间进一步通过p-BDC-NH2的连接作用形成双层63结构。配合物11和13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其中配合物11是一维梯状结构,配合物13是一维铰链结构。配合物12是典型的4.82二维层状结构。其中辅助配体在配合物12和13中均未参加配位,只是充当抗衡阴离子的作用。配合物14中的Co(Ⅱ)与tib也形成典型的63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再通过p-BDC-Cl2的"pillar"作用形成最终的三维“层-柱”状结构,是一个双节点(3,4)-连接的三维拓扑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溶剂以及取代基都会对配合物的结构产生影响。同时,研究了配合物7-9的铁电性质和荧光性质以及配合物10和12的蒸汽吸附性质。三、tib和5-位取代的间苯二甲酸(m-H2BDC-R)与Cd(Ⅱ)/Co(Ⅱ)盐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得到了7个配合物:[Cd(tib)(/m-BDC-OH)]·3H2O (15), [Cd(tib)(m-BDC-CH3)]·3H2O (16), [Cd(tib)(m-BDC-CH3)]·11H2O (17), [Co2(tib)2(m-BDC-CH3)2]·2H2O (18), [Co(tib)(m-BDC-CH3)(H2O)]·[Co(tib)(m-BDC-CH3)]·9H2O (19), [Co2(tib)(m-BDC-NH2)2(H2O)]·8H2O (20), [Co(tib)(m-BDC-OH)(H20)]·H20(21)。其中配合物15和16是通过调节辅助配体的取代基得到的,结果两者都是由Cd(II)-tib层和Cd(II)-m-BDC-R链形成的双节点(3,5)-连接的三维拓扑网络,并且具有相同的拓扑符号,所不同的是配合物16具有二重贯穿的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17是由Cd(Ⅱ)-tib梯形链和Cd(Ⅱ)-m-BDC-CH3直链构筑的双节点(3,5)-连接的二维网络结构。配合物18和19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得到的两种结构不同的晶体,其中配合物18是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19是包含两种独立的二维结构的二维框架结构。在配合物20中,m-BDC-NH2与Co(Ⅱ)形成单层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tib的连接作用构筑了最终的双层二维框架结构。配合物21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取代基、溶剂、温度以及金属离子可以协同调控配合物结构的维数。并且研究了配合物15-17的荧光性质以及配合物20的气体和蒸汽吸附性质。四、通过tib和1,4-萘二酸(1,4-H2NDC)与Co(Ⅱ)盐的溶剂热反应构筑了5个新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d(tib)(1,4-NDC)]-2H2O (22), [Cd(tib)(1,4-NDC)]-2H2O (23), [Cd(tib)(1,4-NDC)]-3H2O (24), [M2(tib)2(1,4-NDC)2]-7H2O [M=Co2+(25),Ni2+(26)]。配合物22-24是具有双节点(3,5)-连接三维拓扑网络的同分异构体。其中配合物22是由Cd(Ⅱ)-tib二维层和Cd(Ⅱ)-1,4-NDC一维zigzag链形成的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23和24都是由Cd(Ⅱ)-tib梯形链和Cd(Ⅱ)-1,4-NDC一维zigzag链构筑的相似结构,都是双节点(3,5)-连接二重贯穿的拓扑网络结构,但是两者的孔道大小和形状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由溶剂的不同所造成的。其中配合物25和26与24是同构的,只是金属中心不同,但是前两者与后者的吸附能力却有很大差异。研究了配合物22的铁电性质和非线性(NLO)光学性质、配合物22-24的荧光性质以及配合物24-26的气体吸附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25和26表现出对C02(相对于N2)有明显的选择性吸附作用,而配合物24在脱溶剂处理之后失去多孔的特征,对C02和N2只有表面吸附,说明金属对配合物的吸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剂及金属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具有调控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宗子傲;韦依;黄永远;傅心婷;李宗宪;宋延伦;;基于“V”型羧酸与半柔性混合配体镍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催化性质[J];山东化工;2021年02期
2 钱彬彬;李娜;常泽;卜显和;;多孔配位聚合物: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9年11期
3 刘滨秋;阚晓敏;李小蕙;张巨文;;一个二维同手性双苯并咪唑基樟脑酸钴(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4 张剑;王梦蝶;王小峰;谭春红;;两个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4期
5 张春丽;覃玲;郑和根;;以5-氨基烟酸为配体的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4期
6 王小艳;;二酸杂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年09期
7 高玲玲;李梦雪;杜意恩;陈勇强;;基于6-(3,5-二羧基苯基)烟酸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其荧光识别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20年12期
8 ;配位聚合物应用多领域 推动新材料发展[J];稀土信息;2020年12期
9 赵嵘;李艳军;丛野;张江;董志军;袁观明;崔正威;李轩科;;1,2,3-三唑二羧酸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J];人工晶体学报;2019年05期
10 刘青;刘萍;;三维银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11 张琳萍,侯红卫,樊耀亭,程凤宏;配位聚合物[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12 赵璐;陈彤丹;王晗叶;李晨曦;李江;;锰基配位聚合物的简易合成、结构及其在葡萄糖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21年11期
13 ;一种铜(Ⅰ)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8年03期
14 卓倩;孔飞;杨文卿;许丽洪;陈庆华;;丁腈橡胶/无机金属盐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5 程阿超;韩阳;冯光亮;户艳平;张瑛;;一维金属铁有机配位聚合物的乙烯选择性四聚催化性能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素娜;王大奇;窦建民;李大成;;基于对羧基苯乙烯酸配体的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功军;高凤仙;阎世平;;钠离子诱导的三个新奇的异金属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晶体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童莺;冯云龙;;不对称三羧酸配体构筑的多孔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高嵩;范瑞清;;温度和溶剂对镉-异烟酸配位聚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5 姜祥;寇会忠;;基于镍(Ⅱ)大环构筑模块的多孔配位聚合物[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6 彭衍强;窦建民;王素娜;;具有四连接的穿插结构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婷;窦建民;王素娜;;一个结构新颖的(3,4)-连接的五节点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王冬梅;张丽荣;霍启升;刘云凌;;基于四核铜和四氮唑羧酸的类沸石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9 张正华;朱惠芳;孙为银;;三维孔道结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丽;杨进;刘莹莹;马建方;;三氮唑卟啉配位聚合物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墙报[C];2017年
11 李舟洵;陈珍霞;周亚明;;钴锰十二核簇构筑的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A元素无机化学[C];2015年
12 张杰鹏;;多孔配位聚合物吸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C];2015年
13 周学军;张杰;;基于光致变色联吡啶嗡盐构筑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4 詹顺泽;李丹;;含一维吡唑铜(Ⅰ)链的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5 李慧军;贾艳媛;喻浩;侯红卫;樊耀亭;;基于三核铜簇单元的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6 鲁统部;;孔状配位聚合物[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7 刘遂军;薛丽;曾永飞;胡同亮;卜显和;;以多核簇为次级构筑单元的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磁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8 梁玮玮;黄晓春;;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9 高慧玲;黄晓春;;基于笼状基元的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0 陈小明;;动态磁性配位聚合物[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小分子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滑继爱;基于1,3,5-三(1-咪唑基)苯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马景新;多羧酸配体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周秋香;含氮、氧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王新铭;多配体镓和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田歌;新型金属—多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彭艳芬;4位取代三唑配位聚合物的构筑、结构和光催化[D];苏州大学;2016年
7 陈威;基于芳香羧酸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发光调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8 曲玲玲;基于柔性芳香多齿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郑柏树;插入功能基的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能源环境相关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周广鹏;芳香二羧酸镓/铟配位聚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荧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1 郑绪彬;铜/银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后修饰及其荧光检测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12 刘波;吡啶羧酸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3 吴智磊;基于大共轭吡啶羧酸的功能配位聚合物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4 王平;稀土金属有机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5 段金贵;酰胺基因修饰芳香有机多酸的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D];南京大学;2011年
16 杨进;金属—有机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7 盖爽;芳香有机配体锌镉配位聚合物合成及吸附和检测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
18 郑利娜;含氮杂环羧酸双功能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9 燕阳天;基于异构五羧酸及氮杂环羧酸配体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20 白楠楠;基于含氮羧酸及联苯羧酸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乐倩;基于双咪唑基苯并噻二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光电磁性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1年
2 陈贺;基于含氮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3 权俐;羧酸和含氮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国强;基于对称席夫碱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蔺增刚;基于2,6-吡啶二羧酸衍生物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年
6 王珺;多功能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7 郭胜男;二价金属系列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6年
8 阚晓敏;含氮羧酸基铜—稀土异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9 田小燕;含氮二齿配体构筑的四氰合金属基配位聚合物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10 曹磊;基于芳香族多羧酸和多吡啶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1 李伟;芳香多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2 徐东华;系列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3 尹伟荣;新型过渡金属—二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
14 李霞;稀土—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5 王丹;复合配体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16 汪航;酰胺基修饰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
17 魏苏娜;基于含氮羧酸配体的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8 周奕汐;新型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气体储存与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9 杨凤云;稀土—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20 李永如;含唑类混配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钊良 记者 吴鹤年;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N];科技日报;2004年
2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花开南开大学[N];科技日报;2015年
3 记者 张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天津日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