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存在—“使真者理论”研究
【摘要】:在世界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事物。有一种事物,它们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它们仅仅是存在着;然而,还有一种事物,它们不仅仅存在着,同时它们还表达了什么,因而它们可能是真的或者是假的,这些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值载体。使真者理论主张,当真值载体为真的时候,在它之外,一定有某个事物使得它为真,而这个事物就是使真者。哲学家关于使真者和使真关系的讨论源于这样一个直觉,那就是真理依赖于存在,而不是存在依赖于真理。真理和存在之间具有反对称依赖关系的想法激发了哲学家提出了使真者理论,该理论在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篇论文通过对这个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使真关系?;2.使真者理论的作用域是什么?;3.如何定位使真者理论?使真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四种:公理化的使真关系、作为蕴涵关系的使真关系、跨范畴关系和奠基式的使真关系。具体地说,公理化的使真关系认为,x使得p为真,当且仅当p凭借x为真,并且满足蕴涵原则、合取原则和析取原则;作为蕴涵关系的使真关系认为,x使得p为真,当且仅当x存在→p;跨范畴关系认为,x使得p为真,当且仅当p凭借x为真,同时x和p处于不同范畴;奠基式的使真关系认为,x使得p为真,当且仅当p奠基于x。对于公理化和蕴涵式的理解,它们将直接面临“不相关使真者”的难题,而谢弗对使真的奠基式说明,则将世界作为唯一的使真者,这抹去了不同真理的差异性。由于使真者理论开始于“真理依赖于存在,存在并不依赖于真理”的这一直觉,也就是说,使真是存在和真理之间的一种关系。真理对应于语言,存在对应于世界,它们不可能居于同一范畴。因而,本文认为,跨范畴理解是对使真关系的最好说明。关于使真者理论的作用域问题,哲学家们有两种态度:使真者最大化主义和使真者非最大化主义。前者声称,每一个真理都有使真者;而后者则认为并非每个真理都有使真者。使真者最大化主义在解释必然真理时,将面临二难困境。如果必然真理有使真者,那么一切事物将是它们的使真者,这会使得使真者变得“不足道”;如果必然真理不需要使真者,则和自身的主张相矛盾。使者者非最大化主义则可以将使真者理论适用范围限制为偶然真理而避开这个问题。相比于必然真理,哲学家们对否定性真理的争论则更为激烈。尽管罗素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就提出了“否定性事实是否定性真理的使真者”这一彻底的解决方案,然而否定性事实概念至今仍然饱受质疑。本文认为,对于肯定性事实和否定性事实具有同等本体论地位的预设是导致这种偏见的原因。实际上,否定性事实是依附于肯定性事实的一种存在,二者具有本体依赖的关系。哲学家们排斥否定性事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否定性事实无限多的数量,但实际上,这点并不构成否定性事实不存在的充分条件。否定性行动是否定性事实的一个重要成因,这从本体论层面给否定性事实提供了新的合法性。使真者理论的定位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将使真者理论看作为精致的真理符合论。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妥当。这是因为,首先,弹弓论证对于使真者理论是失效的;其次,“x为真,当且仅当x有使真者”这样的表述不可能给出关于真理的定义。因为说明真理需要说明使真者,可是说明使真者也需要说明真理。但是,真理符合论中并没有这样的循环,它将“真”看作为一个关系属性,真理被认为是真理承担者和事实的一种符合。最后,使真关系是一种真理和存在之间的反对称关系,而真理符合关系真理和存在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使真者理论并不是对真理和存在之间关系的唯一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相信“真理依赖于存在”的直觉,并且不想通过“语义机制”来理解真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对使真者理论保持包容的态度。实际上,使真者理论的方法论价值已使得它成为当代形而上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