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辽东湾沿岸土壤中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侵蚀示踪研究

徐仪红  
【摘要】:近几十年来,~(137)Cs作为示踪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但是随着~(137)Cs的衰变(半衰期为30.2年),其作为示踪元素的灵敏度将受到影响,寻找一种替代元素十分有意义。环境中的钚同位素与~(137)Cs来源相同,但半衰期更长,且容易被土壤细颗粒物吸附,而且质谱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钚同位素的测量更灵敏、高效,因此它被认为是替代~(137)Cs进行土壤侵蚀示踪的理想元素。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世界范围内应用钚同位素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方法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为推动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发展,同时为完善我国土壤中钚同位素数据信息,本文选定辽东湾沿岸区域(包括大连、鞍山、锦州、盘锦及营口五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课题组前期在此区域开展的~(137)Cs研究基础,采集一定数量的土壤表层样和剖面样,采用放射化学分离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相结合的方法以及γ谱仪法分析测定了土壤中的钚同位素和~(137)Cs,首次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中钚同位素的来源、空间分布及迁移扩散行为作了系统研究,同时通过与~(137)Cs数据结果比较,并借助土壤侵蚀模型,探讨了 ~(239+240)Pu作为土壤侵蚀示踪元素的可行性。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采用AG 1-×4阴离子交换色谱与萃取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土壤中的钚同位素时,对~(238)U的去污系数可高达10~6,在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阶段将样品溶液上柱的速度控制在1 mL/min以下,钚的全程回收率可达80%以上,同时对IAEA标准参考物质的测量准确,表明所建立方法准确、可靠。(2)辽东湾沿岸土壤中~(240)Pu/~(239)Pu原子比值(0.178~0.201)及~(239+240)Pu/~(137)Cs放射性活度比值(~0.045,衰变校正至2009年9月1日)均与全球大气沉降值相一致,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钚同位素来源于全球大气沉降,与~(137)Cs同源。(3)表层土壤(0~5 cm)中~(239+240)Pu比活度变化在0.023~0.938mBq/g之间,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不同类型表层土壤中~(239+240)Pu活度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239+240)Pu比活度在非耕地土壤剖面中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指数下降方式分布,在耕地剖面中则较均匀分布于耕作层30 cm或20 cm以内,与相应剖面中~(137)Cs的分布规律保持一致。未受扰动土壤剖面中~(239+240)Pu总量范围为84.5~90.0 Bq/m~2,而其他研究剖面中~(239+240)Pu总量变化在12.5~61.6 Bq/m~2之间,表明这些土壤剖面中钚同位素随土壤颗粒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与再分配过程。人类耕作活动的混合作用、耕种的作物类型、耕作频次及灌溉模式等是影响耕地中钚同位素随土壤再分配程度的主要因素。逐级浸取法分析土壤剖面不同层位土壤中钚的结合形态结果表明:钚在土壤中主要与有机质、黏土矿物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水溶性及可交换态的钚含量极少,而且深层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的钚含量最高,表明土壤中钚的迁移能力很弱,而有机质是影响钚同位素在深层土壤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的重要因素。(4)~(239+240)Pu与~(137)Cs比活度在土壤中具有相似的空间和深度分布特征,原因是钚和铯在土壤中都难以以离子和小分子形式存在和迁移,而主要以和土壤颗粒物组分牢固结合的形式存在,因此它们在土壤中随颗粒物的物理迁移过程一致,可以传递相同的土壤侵蚀与再分配信息。分别采用~(239+240)Pu和~(137)Cs作为土壤侵蚀示踪元素,运用土壤侵蚀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估算结果无显著差异,证明了 ~(239+240)Pu与~(137)Cs具有相同的土壤侵蚀示踪功能。(5)论文为后续研究土壤中~(239+240)Pu和~(137)Cs的迁移行为、红沿河核电站核安全评估及其他可能的核污染评估提供了比活度及~(240)Pu/~(239)Pu原子比值等基准数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彦龙;肖唐付;宁曾平;杨菲;姜涛;;铊同位素及环境示踪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03期
2 郎贇超,刘丛强,赵志琦;硼及其同位素对水体污染物的示踪研究[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3 赵博;朱建明;秦海波;谭德灿;徐文坡;;锑同位素测试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期
4 ;《同位素》(季刊)简介[J];同位素;2017年01期
5 李平平;马倩倩;邹华耀;余新亚;;团簇同位素的基本原理与地质应用[J];古地理学报;2017年04期
6 马秀峰;张兆峰;严爽;韦刚健;邓文峰;孙卫东;;耦合同位素简介[J];地球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7 张彦;陈文;;~4He同位素含量测试技术研究[J];地质论评;2011年02期
8 王军;逯海;周涛;任同祥;赵墨田;;非传统同位素体系标准物质研发进展[J];质谱学报;2010年04期
9 张炎;;日本探讨解决同位素短缺问题[J];国外核新闻;2009年08期
10 王海丹;;荷兰开发出生产非铀医用同位素的新技术[J];国外核新闻;2008年12期
11 李文亮;杨辉;李德宇;赵荣庆;陈鸿彪;朱海明;;整形术后同位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J];临床医学;2008年08期
12 郭波莉;魏益民;潘家荣;;同位素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核农学报;2006年02期
13 伍浩松;美国的国家同位素计划[J];国外核新闻;2005年01期
14 宋忠宝;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J];西北地质;2004年02期
15 ;台式激光器浓缩同位素[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0年01期
16 徐志强,张荣曾;同位素测灰技术在煤炭领域的应用[J];中国煤炭;1996年05期
17 熊永良,翟裕生;铼-锇同位素体系、铂-锇同位素体系及二者的联合体系[J];地球科学;1994年04期
18 杨鸿昌;我国同位素测灰仪研制沿革及发展[J];选煤技术;1995年02期
19 王翌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所四十年的成就[J];核科学与工程;1990年04期
20 李文祥;;氩中氩同位素的探索[J];冶金动力;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世明;陈丹丹;Ryan Mathur;郭坤一;康文凯;赵晓丹;张飞;;铜同位素在德兴铜矿水系中的示踪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李乐;李高军;;U同位素破碎年龄学在黄土中的验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3 朱建明;谭德灿;李丹丹;夏波;王静;;基于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钼、镉同位素高精度分析[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五)——专题66: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专题67: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专题68: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C];2016年
4 黄强;陈玖斌;;大气颗粒汞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与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C];2015年
5 谭德灿;朱建明;Thomas M.Johnson;;硒同位素双稀释剂数值优化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C];2015年
6 ;同位素地质分析技术与应用研究新进展——代序[A];《地球学报》“同位素地质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专辑[C];2012年
7 万晓宁;;同位素荧光仪在现场应用中的方法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8 张宏福;汤艳杰;赵新苗;杨岳衡;;非传统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9 刘耘;唐茂;刘琪;曹晓斌;;多元素同位素基团方法的理论基础初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玖斌;Holger Hintelmann;冯新斌;;大气降雨中痕量汞同位素的质量分馏和非质量分馏[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仪红;辽东湾沿岸土壤中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侵蚀示踪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吴非;钒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方法及分馏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陈天宇;中北太平洋深水放射成因钕—铅—铪同位素物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4 颜拥军;基于母子体衰变特性的氡同位素延迟符合分辨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5 黄康俊;低温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冯兰平;Ca同位素的精确测定及其地质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刘彦广;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高寒山区雨季径流过程示踪[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顾海欧;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克拉通破坏启动机制和岩浆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的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陈露;硫化物S同位素的LA-MC-ICPMS测试方法及其在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7年
10 杨本俊;宁镇地区土壤侵蚀的~7Be示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莹;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准确测量锌、硒同位素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2 杨彬;软件延迟符合氡同位素分辨测量实验系统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3 王小香;新型同位素编码标记试剂的制备及其在醛类分析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德荣;延迟符合测量氡同位素偶然符合修正方法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5 李绍竑;近海海域镭同位素周期性变化的解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陈序良;同位素掺杂硅声子散射的研究方法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尹德忠;氮、氧、硼同位素的测定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0年
8 王喜宗;延迟符合法分辨氡同位素仿真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9 孙晓利;基于联萘冠醚的锂同位素绿色分离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10 徐晶晶;锂同位素萃取分离新体系的构建[D];江南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 张玮;什么是同位素CT[N];健康报;2001年
2 记者 乔地;用同位素给低产油田做“钡透”[N];科技日报;2012年
3 山西省轻工业学校 张晓理;同位素及其应用[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刘旭红 记者 林莉君;我国形成同位素计量基标准[N];科技日报;2011年
5 董映璧;多国科学家联手合成108号元素超长寿命同位素[N];科技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梦然;闪电确是同位素产生的“自然通道”[N];科技日报;2017年
7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 陈晓鹏;同位素探病疗疾的高手[N];健康报;2001年
8 庞利萍;国产硼10同位素实现工业化生产[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聂松义 石英;用同位素制成“熨斗”熨平瘢痕[N];健康报;2004年
10 李建国;长石和火山玻璃Pb同位素的LA——MC——ICP——MS原位微区分析及其地质应用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