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南京大学SERU2016调查数据,基于学科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参与现状,找出不同学科的学习参与差异,比较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参与表现特点,阐明学科文化如何影响学习参与。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有利于扩充学习参与研究视角,丰富学习参与相关理论;二,研究以学科文化维度来理解学习参与,有利于指导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主要讨论的研究问题包括:南京大学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参与基本情况如何?按学科特征,南京大学的学生可以划分为哪些基本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怎样突出的学习参与差异及特征?试图从学科文化视角去理解这些类型和学习参与特征?针对具体的学习参与特征,能提出哪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主要的发现如下:(一)各个学科学生的学习参与表现一般。在学习行为参与上,课堂参与、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表现较差,但学习习惯的表现较好。在学习时间投入上,多数理工学科的学生投入较多时间在课内外学习上,多数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投入较多时间在社会及休闲活动上。总体上,理工类学科的学习行为参与不如人文社科类,学习时间投入多于人文社科类。(二)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参考比彻的学科文化理论,得到了四种学科类型,分别命名为:纯硬科学、应用硬科学、应用软科学和纯软科学。并且,本研究发现,虽然学习行为参与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科类型,但通过时间维度的聚类是最能有效区分本科生学科类型的维度。本研究推测:中国学生的学习参与不适用于分析学科类型(尤其是行为参与),这也侧面说明了中国学生的特点。(三)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控制了学生的个人背景变量和院校环境变量,对四类学科的学习参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课堂参与上,纯硬科学、应用硬科学的学生比应用软科学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表现要差。在同伴互动上,纯硬科学、应用硬科学和纯软科学的学生表现都比应用软科学的学生要差。在学习习惯上,纯硬科学、应用硬科学学生的表现比应用软科学的学生表现差。在师生互动上,纯硬科学的学生表现要显著差于应用软科学的学生,纯软科学的学生表现要显著好于应用软科学的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上,纯硬科学的学生表现要显著好于应用软科学的学生(四)通过回归分析,本研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学习参与的现状和影响学习参与的其他因素,第一,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说明其有待加强。第二,年级上,大二学生的学习行为参与表现较差,“大二低潮”现象的存在。此外家庭背景、择业及学业目标、内外学习动机都对学习行为参与有积极作用。在学习障碍上,首先学生自身的障碍因素不利于学生学习行为参与,但家庭及社会因素却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有积极影响,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障碍对学习时间投入也有积极影响。最后,学生感知的学校对本科教育重视度对学生的各类学习参与都有积极影响。由此,本研究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促进互动合作型学习参与。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愿,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与质量。第二,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性别与年级差异,并尽早帮助学生树立相关学业目标。学校要充分运用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正向帮助,帮助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有更好地准备与规划。第三,明晰中国文化深层影响,尊重中国学生自身特质。我们应逐步推进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改革,融入传统文化的正向影响。第四,理解学科文化差异,针对性提升学习参与。我们应理解文化差异,顺应学科自身的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结合各类型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