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状况、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
【摘要】:研究从微观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单元不再仅仅顺应利润增长的要求来提升管理经营模式,研究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政策上的充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降低区域内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尤其在共建“一带一路”特殊时期,需要共同应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挑战,企业应以社会责任为底线,低碳减排为目标,加快环保技术扩散速度,以新技术优化生产方式,把新技术应用于生态产品,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发展。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试图回答下述三个问题来厘清区域经济状况、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三者间的关系:(1)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是否能带来碳排放的降低(2)区域经济发展是否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意愿(3)区域差异化是否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针对三个问题,研究首先对已有相关学术文献做了细致分析。以2002-2014年间发表在国内21本学术性杂志上的110篇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为基础。2002-2004、2005-2009及2010-2014年的不同时期研究重心有所转移,管理控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研究数量显著上升,管理会计的一般问题、成本会计与管理、外部导向型管理会计相关研究数量波动相对不显著。并进一步从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分布及热点。再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域性特征,选择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状况在本文中的代理变量,进一步进行模型和实证分析。对城市化、企业社会责任和碳排放,利用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下述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得到了三者关系的初步验证,包括政府监管受到奖惩力度与监管成本的影响最大,奖惩力度越大,监管成本越高,政府干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概率越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概率受到碳减排战略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影响最大,随着碳减排成本的升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率下降,随着社会成本的不断升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概率变大等结论。对经济增长、企业社会责任和碳排放,估算了2009-2014年中国30个省区的C02排放量,运用两种不同方式收集、汇总与测算出的各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区域C02排放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控制变量的内生性,运用了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和不同的工具变量策略——外部工具变量、滞后期工具变量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与不同区域的数据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的相关系数均显著为负;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N型关系,而国内“四大板块”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则各不相同。对产业结构、企业社会责任和碳排放,利用VAR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区域C02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确实能够影响区域碳排放量的变化,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产业结构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脉冲响应图还显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对产业集聚、企业社会责任和碳排放,以大气污染和产业集聚现象较为显著的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考察了环境经营理念下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通过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规避了经典计量模型中假定失效的情况;通过引入环境经营理论,构建了环境经营战略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评分体系。最后,研究表明:高排放企业之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空间相关性显著,低排放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显著。最后,结合实证分析与模型分析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创新性的应用生态机制设计理念,通过限制性规则与制衡性规则的组合或者更进一步的设计博弈规则,使委托人(这里是政府)获得最大化的期望效用,并且使得代理人(企业及社会公众)满足个人理性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积极性选择执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并提出了总量控制机制、流量分配机制、准入机制、产业结构效应机制、研发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市场管理机制八种机制设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