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研究
【摘要】:青瓷莲花尊最早于1948年在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发现,五十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武昌和南京又发现数件。这种全身以莲花为主要装饰、肩部以下至足部以大片仰覆莲瓣装饰、颈部常以弦纹分层并贴塑图案的精美瓷器,发现之初就有学者称之为“莲花尊”。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些论著中有将这种器物称为“壶”的情况,但随着七八十年代此类器物更多地被发现,“青瓷莲花尊”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本文以青瓷莲花尊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包括青瓷莲花尊的发现情况、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青瓷莲花尊的发现,见于考古发掘报告或调查报告的青瓷莲花尊较少,未见报告发表的莲花尊,笔者结合各图录、期刊中的文物介绍短文、各学者的研究和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对出土地点、数量和对应图片进行了整理和校正。一些具有南北朝特征,但流散在海外或由私人收藏,出土情况不明的莲花尊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第一章详细阐述17件南北朝时期的莲花尊、包括少量隋初器物的器形、规格、质地、纹饰和出土情况。接着对17件南北朝及隋初莲花尊进行年代学分析,根据个别出土墓葬的纪年,出土墓葬的其他随葬品,及莲花尊的特点,分析了 17件莲花尊的时间早晚顺序,将它们分成A-E五类。第二章由北朝出土青瓷的产地问题引入,之前普遍认为北方青瓷烧造开始于北魏晚期,封氏墓群出土莲花尊则一直被视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近年出现不少不同观点,其中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北朝青瓷可能产自南方,二是有些“青瓷”其实是釉陶器。南朝时期非常流行以莲瓣装饰青瓷,东魏北齐出土的器物也有类似特点。笔者梳理了南北朝出土南方产莲瓣纹青瓷器,以及北朝出土莲瓣纹装饰青瓷器和釉陶器,通过分析莲瓣纹装饰在南北朝青瓷器及釉陶器上出现的早晚,可见南北朝之间的瓷器文化交流。北朝出土大部分青瓷器是南方所产,从莲花纹装饰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北方产青瓷本身就不多,有莲瓣纹装饰的更是稀少而不精。北朝釉陶器有大量使用莲花纹的情况,往往装饰繁缛,且有不少模仿岳州窑意味的器物。青瓷莲花尊正是在流行莲瓣装饰瓷器的背景下出现的,根据南北朝莲瓣纹青瓷器和釉陶器的生产情况,可以推测淄博和庄墓和斛律撤墓的莲花尊是北方青瓷或釉陶产品,其他莲花尊是南方所产,且很可能与岳州窑有关。南朝莲瓣纹青瓷器从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这很可能与建康莲花纹瓦当出现的时间相当,南北朝莲花纹瓦当单瓣与复瓣的不同传统与影响,似乎也在莲花尊上得到了体现。且莲花尊提供了莲花纹瓦当之外的,另一个南朝与百济文化交流的载体。第三章对青瓷莲花尊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试探。莲花尊满布莲花,器形高大,结合南北朝佛教兴盛的背景,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礼器,却鲜有深刻的论述。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尚无法确认莲花尊作为佛教专用礼器的作用,一是在同时期流行的佛教用具中未见此种尊形器;二是前文推测的可能生产莲花尊的岳州窑尚未见大量南北朝佛教器物生产的证据;三是从有限的莲花尊出土墓葬墓主信息来看,未见直接的墓主礼佛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莲花尊包含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因素,笔者分析了莲花、忍冬、宝相花、飞天、兽面、龙等纹饰,它们或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或继承汉魏以来本土文化因素,或性质无法确认,因此它们未必完全与佛教有关。莲花尊整体装饰层层分布,尤其是颈部以弦纹分隔,分成二至四个部分分层贴塑圆形图案,与南朝墓层层堆砌不同的画像砖有异曲同工之妙,莲花尊使用的纹样也都能在砖画上找到对应。融入了佛教因素、道教因素和传统神仙信仰的墓室画像空间,为理解莲花尊的佛教因素带来启发。另外,南朝墓葬有在甬道和墓室内对称布置盘口壶的现象,如果何家大湾M193出土莲花尊的位置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很可能是代替了盘口壶在墓内祭祀空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