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免疫原性死亡增强放疗介导的远端效应
【摘要】: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RT)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由于其全身性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切,临床上超过50%的癌症患者都接受过放射治疗。并且局部X-rays照射能够促使肿瘤细胞经历免疫原性死亡(ICD)过程,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和危险相关模式分子包括钙网蛋白(CR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免疫刺激型因子,进一步激活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与迁移,进而刺激Naive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引起“远端效应”。然而,受到“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影响,肿瘤组织内部放疗介导的免疫激活过程却显得非常困难。实体肿瘤内部由于氧气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存在大量的“乏氧区域”,同时由于需要抵抗肿瘤内部不断提高的氧化应激水平,肿瘤组织内部的抗氧化水平(如GSH等)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环境导致放疗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所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肿瘤微环境(TME)中存在的大量免疫抑制性细胞,例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等和可溶性细胞因子(TGF-β,VEGF,IL-10等),对于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激活、迁移等过程造了成明显的抑制,最终导致放疗介导的免疫激活过程严重受阻,临床远端效应的发生率远低于1%。本论文主要围绕“如何增强放疗介导的远端效应”以及“如何增加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分别进行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研究。第二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协同增强放疗介导的免疫原性死亡并靶向肿瘤细胞内的乏氧还原微环境来放大氧化应激,以增强放疗诱导的“远端效应”。我们基于临床上常用的Gd~(3+)以及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5'-GMP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形成纳米级配位聚合物(NCPs,Nanoscale Coordination Polymers)Gd~(3+)/5'-GMP NCPs。并且,利用π-π堆叠的作用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emin(PANHEMATIN~(?))整合在NCPs中,形成了新颖的纳米级放疗增敏剂Hemin@Gd~(3+)/5'-GMP(H@Gd-NCPs)。由于高序数元素“Gd”的存在,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出色的核磁造影剂,发挥比临床上常用的核磁造影剂马根维显更好的效果,还能在相对低的放疗剂量下利用高序数原子Gd有效地沉积、散射以及发射X-rays,增加局部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而且,它还能通过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氯化血红素(Hemin)利用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H_2O_2和GSH,放大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显著增加远端效应的发生率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第三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协同增强放疗介导的免疫原性死亡并靶向耗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来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以增强放疗诱导的“远端效应”。我们同样基于临床上的Gd~(3+)以及上市药物唑来膦酸(Zol)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形成一种“无载体”的纳米棒状放疗增敏剂Zol/Gd~(3+)Nanorods(ZGd-NRs),该纳米棒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游离Gd~(3+)与Zol的毒性,并且有利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摄取,延长在肿瘤组织中的蓄积循环时间。由于高序数元素“Gd”的存在,能在相对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有效地沉积、散射以及发射X-rays,增加局部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促使肿瘤细胞经历免疫原性死亡(ICD)过程,增加肿瘤相关抗原(TAAs)的释放,并招募与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另一方面,唑来膦酸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耗竭TAMs,抑制IL-10、TGF-β、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为抗原递呈细胞的激活与成熟进一步扫清障碍,从而增加远端效应的发生率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总之,将H@Gd-NCPs或ZGd-NRs介导的放疗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CBI)联用,能够在小鼠结直肠癌远端模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模型中,有效地提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应率,激活全身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将放疗的原位治疗效果扩大到远端肿瘤。更重要的是,H@Gd-NCPs和ZGd-NRs均以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使得它们具有巨大潜力向临床转化。
|
|
|
|
1 |
金丽娅;凤志慧;;放疗诱导远端效应的免疫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0年12期 |
2 |
郑郁松;;建筑结构鞭端效应原理分析及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0年14期 |
3 |
宋俊男;钱智;刘承斌;陶亮;文家武;郭锴;;旋转填充床端效应区分布范围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
4 |
周红波,陈竹昌;施工工艺对桩基桩端效应的影响研究与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
5 |
程相晨,徐维邦,雷福章,曾祥阶;阳极端效应及其在肢体投照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5年06期 |
6 |
胥良;一维平直锆丝温度和辐射的实验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付子义,焦留成,夏永明;直线同步电动机驱动垂直运输系统出入端效应分析[J];煤炭学报;2004年02期 |
8 |
李海雁,窦菊英;一维平直钨丝温度和辐射的实验研究[J];广西物理;1999年03期 |
9 |
马婧;;创新激励对中国制造业的“微笑”两端效应[J];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03期 |
10 |
邓春涟;;~(60)Co治疗机放疗时钴源传输端效应的校正[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14期 |
11 |
徐庆华;Vero细胞生产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5年03期 |
12 |
王祥斌,闫宝山;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在儿童中的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1年01期 |
13 |
陈忠;张莉尼;;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相对免疫原性[J];中国输血杂志;1993年01期 |
14 |
刘成虎;吴平;施燕平;王敏;;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年01期 |
15 |
苏桂民;;两剂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在1~11岁儿童中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4期 |
16 |
冯忠军,金玉怀,戴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3期 |
17 |
杨芳,刘龙丁,王炯;用Sabin株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0年01期 |
18 |
余文周,刘丹青;健康成人接种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0年03期 |
19 |
潘晓红,周祖木;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8~10岁儿童中的免疫原性比较[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