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有机化合物定量结构-性质/活性相关以及联合毒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分为两部分:定量结构性质/活性相关(QSPR/QSAR)研究和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QSPR/QSAR 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筛选、评价化学品的有效手段,当化学品的实验数据缺乏时,QSPR/QSAR 可以用来初步评价、预测化学品的危险性。描述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子的结构信息,可以揭示、反映性质/活性机制,描述符的筛选在QSPR/QSAR 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真实环境中的生物体常常暴露于复杂混合体系,混合物体系产生的生物活性和生态效应不同于各单一孤立组份的生物活性,混合体系可能发生联合毒性效应。混合物的毒性效应越来越受到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以广泛应用于农药生产、石化工业和冶金行业中的含硫芳香酯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对反映其环境行为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实验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以及化合物对发光菌、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TLSER 模型参数、原子电荷模型参数、电性拓扑态指数(the Electrotopological State indice, for short, the E-state indice)、指示变量等作为分子结构描述符构建了多种可靠的QSPR/QSAR 模型,应用模型对相关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机制进行了分析。应用分子水溶剂化自由能对多种类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性质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模型对机理进行了分析。
研究β-环糊精对该类化合物溶解度增溶作用以及对发光菌毒性效应的影响,构建了包合物的稳定性和发光菌毒性效应影响的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解释了相关机理。以发光菌为指示生物,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体系的毒性效应,应用评价指标对联合作用进行了衡量,并构建了化合物联合作用的QSAR 模型。
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1. 应用两个量化描述符――分子水溶剂化自由能(△GS)和溶剂可接近表面积(SASA)对包含烃、醇、醛、酸、酯、醚、胺、卤代物、酚、硝基化合物等类化合物的47 种有机化合物的分配性质(KOW)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化合物的分配性质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r2adj=0.959)。
2. 测定了20 种α-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SW)和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并应用TLSER 和原子电荷模型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在TLSER模型中引入结构指示变量(I)可以大大改善方程的预测能力;在原子电荷模型中,分子表面积(S)、分子量(MW)、椭圆度(O)以及酯基、硫原子和氮原子的静电荷具有显著统计意义,检验结果表明原子电荷模型是可靠的。
|
|
|
|
1 |
李响,刘征涛,沈萍萍,孔志明;卤代酚类物质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构效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2 |
邹建卫,蒋勇军,胡桂香,曾敏,庄树林,俞庆森;多氯联苯的定量结构-性质(活性)关系[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3期 |
3 |
王连生,张爱茜,韩朔睽;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4年04期 |
4 |
杨兴华,黄锋,陈新春;金属离子的键参数及其难溶氢氧化物pK_(sp)的定量关联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5 |
张少文,张伟亚;硝基多环芳烃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进展[J];洛阳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6 |
秦红,白乃彬;基于B-P网络环境污染物结构毒性关系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7 |
邓洪,黄萍,胡银玉,叶楠,李志良;新分子距边矢量用于环境毒物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建模[J];科学通报;2005年09期 |
8 |
张向东,赵立群,张国义;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预测脂肪醇沸点[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4年03期 |
9 |
秦正龙;~mG用于醚结构/性质相关性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0 |
陈丽华;化合物分子的QSAR/QSPR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1 |
梁永宏,易平贵,曹晨忠;量子化学参数结合拓扑参数预测疏水常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2 |
堵锡华,冯长君;烷烃、醇、醚的定量结构与保留相关性(QSRR)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3 |
李宝宗;单酮类有机物气相色谱保留值与结构参数的相关性[J];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14 |
堵锡华;估算醇的溶解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价连接性指数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6期 |
15 |
张燕玲,郭亦然,王耘,乔延江;化合物色谱保留参数与其三维结构关系的研究[J];色谱;2005年03期 |
16 |
余刚,徐晓白;硝基多环芳烃的致突变性与理化参数之间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2期 |
17 |
堵锡华;预测硫醚Kovátts保留指数的分子结构指数模型[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1期 |
18 |
戴朝霞,赵劲松,陈振翔,王连生;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19 |
戴乾圜,张长印;荧蒽系的定量结构致癌活性关系[J];科学通报;1982年11期 |
20 |
秦正龙,冯长君;连接性指数与Kováts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