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B_(12)模型化合物及其环糊精超分子研究
【摘要】:辅酶B_(12)作为辅因子参加生物体内多种酶反应,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底物氢原子和邻近碳原子上的基团发生1,2位分子内交换。上述反应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是在酶诱导下咕啉环构型改变,从而发生的钴-碳键断裂产生脱氧腺苷自由基。研究表明当辅酶B_(12)和酶键合后钴-碳键断裂速度增加约10~(10)倍。蛋白如何加速钴碳-键断裂?以及辅酶B_(12)参与的这种反应机理仍然不清楚。因此围绕辅酶B_(12)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量的模型化合物被合成和研究。最近,研究人工辅酶B_(12)/酶模型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作为辅酶B_(12)/酶模型的α环糊精/烷基钴肟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环糊精是由n个D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类环状低聚糖(n=6,α,n=7,β,n=8,γ),具有疏水内腔,可包结各种底物,已用于人工酶模型的研究。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新型α环糊精/烷基钴肟超分子化合物(α-CD/H_2OCo(DH)_2R,R=n-C_3H_7,i-C_4H_9,n-C_4H_9,n-C_5H_(11)),其中环糊精作为主体,客体烷基钴肟是研究最深入的一类辅酶B_(12)模型。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1∶1。一维核磁共振研究表明形成超分子后,α环糊精腔内的3,5位质子化学位移移向了高场,烷基钴肟上质子化学位移大部分移向了低场。在二维NOE核磁谱中,观察到烷基和α环糊精H5之间的联结信号,说明烷基插入了α-CD腔内,钴肟平面靠近α-CD大口端,二者形成了1∶1包结化合物。随包结物浓度的变化,化学位移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据此我们测定了包结物形成常数。发现烷基碳链越长,插入腔内越深。因此,主客体分子之间的疏水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越大。我们测定了客体化合物H_2OCo(DH)_2n-C_3H_7和它的包结物的晶体结构。发现氢键也是形成稳定包结物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形成包结物后,H_2OCo(DH)_2n-C_3H_7发生了一些结构和构象变化,即:(1)平面配体折叠角从1°增大为10°。(2)轴向Co-O(H_2O)键长增加。(3)Co周围的键角增大(水平)或减少(轴向)等。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正丙基和α环糊精空腔之间的疏水作用,以及α-CD和烷基钴肟平面配体的位阻相互作用引起的。该变化也十分类似于酶诱导的咕啉环平面的折叠以及咕啉环与5'-脱氧腺苷基的位阻相互作用。因而,此类超分子可能是一类新的辅酶B_(12)全酶
|
|
|
|
1 |
C·W·格林尼
,A·W·怀特
,季克良;高粱啤酒中的糊精[J];酿酒科技;1988年01期 |
2 |
刘佳铭,李文琦,赵乐群,洪碧琴,杨伟坚;以聚乙烯醇代替糊精用法杨斯法测定氯离子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4年02期 |
3 |
李晔,刘奇,许时;淀粉类多糖在方解石和萤石表面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J];有色金属;1996年01期 |
4 |
蔡越秀;正交试验优选无糖玄麦冲剂制粒工艺[J];广东药学;1997年03期 |
5 |
谷长生;刘继伟;郝晓敏;宋文东;朱圣文;沙磊;;酸—乙醇介质制备红薯淀粉糊精的工艺及其优化[J];粮食加工;2007年01期 |
6 |
郝晓敏;谷长生;宋文东;沙磊;钟海涛;;耐高温α–淀粉酶酶解木薯淀粉研究[J];粮食加工;2008年02期 |
7 |
郝晓敏;刘继伟;谷长生;宋文东;颜健斌;熊伟梅;;酸-乙醇介质制备木薯淀粉糊精的工艺及其优化[J];粮油加工;2007年01期 |
8 |
J·德尔楚马朗
,李长根
,林森;在糊精存在时用黄药从工业铜精矿中浮选除去铅矿物[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4年04期 |
9 |
陈冠菁,陈慧兰,张文彬,唐雯霞;辅酶B_(12)模型化合物的研究(Ⅳ)——气相色谱法鉴定烷基钴席夫碱配合物热分解气体产物[J];科学通报;1991年16期 |
10 |
刘慧,冯一兵;糊精──麦芽糖的开发与研制[J];食品工业;1995年04期 |
11 |
梁镇汉;黎纪荣;梁松;;糖化液中糊精的测定[J];发酵科技通讯;1999年01期 |
12 |
朱颖;赵美法;;辅酶Q_(10)现状与前景[J];化工文摘;2002年07期 |
13 |
谷长生;刘继伟;郝晓敏;宋文东;朱圣文;颜健斌;;酸法醇介质制备红薯淀粉糊精的工艺及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5期 |
14 |
许坤一;陈有为;李绍兰;杨丽源;黄伟光;;酵母菌RG 8306发酵分离提取辅酶Q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4年09期 |
15 |
尹小波;何伯康;;辅酶M、甲基辅酶M和辅酶M氧化物的合成研究[J];中国沼气;1988年02期 |
16 |
陈琴坤;用酒糟制食品抗氧剂[J];中小企业科技;1995年09期 |
17 |
;市场动态[J];河南化工;2002年01期 |
18 |
徐以撒,杨柳新,陶春平,吴元圣;固定床色谱分离超高麦芽糖浆中的糊精[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9 |
王乃兴;赵嘉;;辅酶NAD(P)H模型分子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6年06期 |
20 |
吴敏;王威;曾凡骏;曾里;;牛乳中糊精掺假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J];食品工业;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