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卢迎春  
【摘要】:大众传媒从诞生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政治痕迹,从近代报刊演变发展到今天,传媒与政治的胶着状态促使媒体政治化走向政治媒体化。如今传媒正全方位模铸着当代政治,政治也在从自身出发全力打造着今天的媒体。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来考量大众传媒的一些功能,主要围绕大众传媒与政治参与、环境监测、政治社会化、政治稳定、政治主体这几组关系来展开,主要侧重点放在论述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的能动作用上。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一书中指出,一般社会存在着三个领域:一是以国家和司法为代表的公共权威领域;二是以公民社会和私人关系为代表的私人领域;三是存在于以上两大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载体,甚至也可以说本身就是理想的公共领域。政治参与、环境监测、政治社会化、政治稳定、提升政治主体,大众传媒这些政治功能就是其在连接公共权威领域和私人领域作为桥梁与中介时发挥出来的功能,实质上大众传媒政治功能也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互作用的产物。私人领域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公共权威领域,公共权威领域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私人领域,体现的就是政治的不同内容,带来的也是不同的政治要求,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渠道的畅通与有效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系统的稳定。 本文第一章从宏观上论证了大众传媒的政治渊源,随着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媒介话语甚至成为一种权力,大众传媒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检验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二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参与功能,大众传媒为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即舆论参与提供可能。第三章论述大众传媒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功能,作为舆论界,大众传媒监督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在监测社会舆情并及时发出预警。第四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无论政治意识是个体“习得”,还是社会“塑造”,大众传媒是主渠道。第五章论述大众传媒的政治稳定功能,转型期矛盾凸现,社会面临稳定难题,无论是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还作为社会减压的工具,大众传媒起到安全阀作用。第六章论述政党政府两大政治主体在迎接大众传媒挑战中找到自身的发展动力。 大众传媒除了政治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尽管在我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高于经济属性,但作为公共领域,大众传媒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需要经济属性对政治属性保持一定的张力,所以,政治发展中的传媒发展也很重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洁;;“公共领域”视角下的传媒负功能探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曾水英;;大众传媒: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关于公共领域构建过程中大众传媒公共责任的理性反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曾水英;;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大众传媒的公共责任——关于公共领域构建过程中大众传媒公共责任的理论论证[J];兰州学刊;2008年03期
4 张华;;大众传媒中80年代生人形象成因分析[J];新学术;2008年04期
5 席佳;;当代网络时评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李莎;;从公共领域在当代的困境看权力系统与媒介系统[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7 范文德;;大众传媒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9年24期
8 蔡春艳;黄镕;;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07期
9 黄月琴;;改革新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研究[J];东南传播;2010年05期
10 卢雪娜;;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认同——论媒体构建的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J];新闻传播;2003年04期
11 夏洁秋;;相互承认的表达: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12 刘行芳;刘修兵;;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大众传媒参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3 陈媛媛;;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彰显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意义[J];新闻界;2011年02期
14 林晓华;;大众传媒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06期
15 刘坚;;传媒批判理论的新闻传播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16 王贵山;关于建立电视观众学的思考[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7 陈力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传媒的责任与作用[J];声屏世界;2006年03期
18 马辉;马丽;;论大众传媒伦理道德的尺度[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9 陈帅帅;;新时代文化下的大众传媒[J];现代商业;2009年02期
20 周晓星;;大众传媒冲击下的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云;邓敏;;论现代大众传媒的八大德育功能[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变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晓非;;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金娟;彭望清;张流祥;邝海沙;;医院与大众传媒合作树立形象初探[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纪新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范玉吉;;完善传播立法 构建和谐社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叶晓滨;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邓庄;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9 汪凯;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转型时代的状况与趋向[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09年
3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4 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D];河海大学;2003年
5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丁智擘;论我国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鲍枫;运用广告符号学探究英国电视广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温波;大众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代婷婷;中西传媒政治沟通比较[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彬;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茂金;面对大众传媒 批评能否依然理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林永胜;大众传媒与心理战[N];中国国防报;2000年
3 姜红;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哲学所 孔明安;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濮端华;加强社会舆情预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佟贺丰 刘润生 武夷山;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N];科技日报;2006年
7 田丽娟 李晓玲;大众传媒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向晓薇;从《新周刊》“车经”看大众传媒在汽车消费中的角色扮演[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孙桦;大众传媒应力避“知识鸿沟”[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明巍;“春晚”亲民方可人[N];人民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