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使用一些职业心理测验,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帮助我们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展了不少职业心理测验,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择业效能问卷、职业能力测验、职业价值测验以及职业人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可以评估和预测被试的职业选择和适应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却几乎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全部实施这些非常耗时的测验。而且,将职业心理测验用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人群职业心理适应的研究并不多,缺乏这方面的效度研究。
本研究对不同类型高校725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考察了一些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建立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数学模型,比较了判别分析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不同效用,提出了优化组合现有职业心理测验的方案。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理论假设和框架,可望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用测量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59.5%,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7%。如果单纯以是否找到工作来评判毕业生的求职结果,那么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专业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毕业生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显著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通过自编的就业质量问卷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生源地、独生与非独生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毕业于重点院校和毕业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就业质量得分差异显著,文科生的就业质量高于理科生。
(2)某些常见职业心理测验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有显著的区分效度,主要包括:工作价值测验中的“成长发展”、“组织结构”、“考核公正”分量表;霍兰德职业搜寻测验中的兴趣“分化性”和“一致性”指标;择业效能测验及其分测验;大五人格测验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职业搜寻清晰度问卷以及主观规范问卷。那些看重与工作性质相关的工作价值,职业兴趣分化程度高,择业效能高,情绪稳定性高,有明确求职目标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更好。
(3)通过判别分析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进行评估与预测。判别分析模型在鉴别适应不良的毕业生时回判正确率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达84%;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的正确率为94.7%,对验证集(交叉样本)数据预测准确率为91.5%。与判别模型相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更高。而且在保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高预测正确率的前提下,可以对建模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精简。使用10个测验指标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正确率仍然可以达到80%以上。
本研究拓展了现有职业心理测验的效度研究领域,构建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的评估与预测模型,提出了整合职业心理测验的方案,形成了评估和预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理论假设和框架,可以为职业指导人员快捷、客观、科学地评估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发现与诊断问题,预测可能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辅导措施,促进其职业心理适应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