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t系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马娟  
【摘要】:低温燃料电池是一种小型的电源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燃料储存运输方便、适合作为便携设备电源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低温燃料电池中阴极和阳极催化剂低的催化效率及其高昂价格是抑制低温燃料电池商业化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减少贵金属的载量,有效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成为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围绕这一研究主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络合-自还原法制备碳载Pt纳米粒子催化剂及其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 使用乙二胺四甲叉膦酸为络合剂制备Pt~(Ⅳ)络合物,利用Pt~(Ⅳ)络合物自还原法制备Vulcan XC-72碳载Pt纳米粒子(Pt/C)催化剂的方法。在制备Pt/C催化剂的过程中,Pt纳米粒子的大小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溶液的pH有效控制。TEM照片显示,Pt纳米粒子在Vulcan XC-72碳载体上分散性良好,并且具有较小的粒径分布范围。因此,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系列Pt/C催化剂非常适合用来研究Pt纳米粒子电催化乙醇氧化的粒径效应。Pt/C催化剂中Pt纳米粒子粒径大小与其催化乙醇电氧化的活性关系研究表明:平均粒径在2.5 nm左右的碳载Pt纳米粒子对乙醇的氧化具有最佳的电催化性能。 2.碳载Pt-S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以Pt(NO_3)_2和SnO作前驱体,使用热分解法制备了碳载Pt-Sn纳米粒子(Pt-Sn/C)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显示该法制备的Pt-Sn/C催化剂中的Pt-Sn纳米粒子具有Pt-Sn合金粒子外壳和SnO_x粒子为核的核壳结构。循环伏安法、CO溶出等电化学方法显示催化剂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要好于商业化的碳载Pt(Pt/C)催化剂。特别是乙醇在Pt-Sn/C催化剂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出现了一个少有报道的0.32 V左右的乙醇氧化肩峰。此外,该制备方法没有引入Cl~-,制得的催化剂不需要洗涤,不易引起环境污染。因此,这是一种具有潜在实现的、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制备方法。 3.碳载Pt-P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利用硝酸亚铂(Pt(NO_3)_2)和白磷(P4)制备出了碳载Pt-P纳米粒子(Pt-P/C)催化剂。该方法制备的Pt-P/C催化剂中磷含量较高,Pt-P粒子的粒径随着P4投料量的增加而减小。该方法制备的Pt-P/C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ORR)性能优于商业化的Pt/C催化剂。实验结果显示白磷直接还原掺杂法制备Pt-P/C催化剂的方法是一种实践可行的制备方法。磷掺杂后,Pt/C催化剂对氧还原(ORR)电催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Pt、P之间形成合金,降低了Pt的电子密度。 4.均相沉淀-原位还原法制备高分散的Pd/C催化剂 利用简单的均相沉淀-原位还原法制备了一种超细、高分散的碳载Pd纳米粒子(Pd/C)催化剂。在特定的pH条件下,由于自身缓慢的水解作用,PdCl_2溶液中可溶性的[PdCl_4]~(2-)物种会缓慢转化为不可溶的氧化钯水合物(PdO·H_2O),这导致高分散、小粒径的碳载PdO·H_2O纳米粒子(PdO·H_2O/C)的生成。随后利用NaBH_4还原即可制得高分散、超细的Pd/C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该种Pd/C催化剂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具有很高的活性,这与该种Pd/C催化剂具有较小粒子粒径和高分散性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汉卿;陈英武;;电子自旋共振法在催化剂研究中的若干应用[J];当代化工;1973年06期
2 杨先春;;激光喇曼光谱原位法研究硫化态催化剂 Ⅱ.硫化态W/γ-A1_2O_3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的化学形态及其表面光谱特性[J];石油学报;1987年04期
3 高崇;罗忠禹;王树清;魏奇业;;提高国产中变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途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4 龙晓达;催化剂的异地预硫化处理[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2年03期
5 李茗,付德刚,陆祖宏,刘举正;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修饰──吡啶修饰的CdS粒子[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6 余海湖,伍宏标,李小甫,朱云洲,姜德生;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薄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1年12期
7 王正平,杨会静,孙松林,曹茂盛,朱静,王彪;Ni-P-Si_3N_4纳米粒子化学复合镀工艺优化及镀层性能表征[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8 王君,陈红亮;21世纪的前沿材料-纳米材料[J];当代化工;2001年01期
9 邢宏龙;徐国财;李爱元;马家举;;纳米粉体的分散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10 陈小立,阎克路,李国维,张晓莉,朱丽勤,张华,刘海雄;功能纳米粒子在PET非晶区永久固着的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11 孙霞,郑发正,李新年,刘广龙;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年07期
12 武杰灵,刘有智,李裕;纳米粒子固液分离实验研究[J];山西化工;2003年02期
13 刘科秋,欧阳斌,苗百超;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新应用[J];中国药师;2003年11期
14 朱曾惠;化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续)[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2期
15 车剑飞;汪信;陆路德;杨绪杰;;纳米粒子填充PTFE复合材料及其界面研究[J];材料导报;2004年08期
16 陈令允,李凤生,姜炜,王英会,周建;强磁性纳米Fe_3O_4/S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17 陈爽,刘维民;修饰剂对ZnS纳米粒子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5年05期
18 张立新,罗佳,王琳,金浦,陈乾旺;SiO_2/PE/Bi_2S_3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9期
19 唐文华;蒋天智;文正康;刘吉平;;纳米硫化镉的低温固相合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20 刘翠红;周晓龙;;微乳液法合成纳米氟化镧的研究[J];石油练制与化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卜源;池方丽;霍启升;;单胶束模板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与机理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亚萍;宁荣昌;李郁忠;;纳米粒子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韩晓晶;黎广;王云伟;杨恒权;;SBA-16组装钯氮杂卡宾用于Suzuki反应:从分子配合物到纳米粒子[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益春;刘玉学;吕友明;张吉英;申德振;钟国柱;范希武;孔祥;;Zn离子注入SiO_2薄膜后退火形成球型ZnO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紫外发光[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娄长春;石梦然;杨红;刘贻尧;;多功能硅纳米荧光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菁;武莉;唐丽娜;朱振峰;孙洪范;宋存先;王彭延;曾勇;朱文玲;;提高载基因纳米粒子包埋率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7 杨菁;宋存先;郎晓讴;;p27kip1基因纳米粒子在动物模型上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吴清洲;袁明永;;ZrO_2纳米粒子在BaSO_4沉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王瑞娟;李敏;郑红梅;沈明;;Au@Ag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及SERS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罗志辉;陈坤;吴宝林;原弘;陆冬莲;韩鹤友;;金银复合分子层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明;直接甲酸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徐洪波;基于自组装单层纳米粒子构筑抗反射结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卢文新;纳米碳纤维生长速率及形态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褚睿智;微波辐射下耐硫型Pd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在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黄辉;脂肪酸甲酯加氢制脂肪醇Cu/Zn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文举;Ni催化剂催化乙醇重整制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陈鸿庆;乙醇重整制氢Ir-La催化剂设计及微反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姜烨;钛基SCR催化剂及其钾、铅中毒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贺永强;纳米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王冠男;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晓晴;微波—微乳法制备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2 孙莉;纳米Fe_3O_4表面磁性壳层制备及SiO_2包覆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3 张文星;具有磁性和光学特性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吴霞;乳液技术可控制备银、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雷;弱外磁场下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磁液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季玉玄;水溶性纳米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铎;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D];暨南大学;2010年
8 薛丽娜;二氧化硅荧光纳米pH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9 姜项福;基于压电和电化学技术的细胞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晓文;基于DNA寡聚核酸链和纳米粒子体系对目标物的免标记比色测定[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 名;纳米粒子 涂在脸上的危险[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葛进;日开发新型低成本荧光纳米粒子[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霞;美用纳米粒子治疗药物上瘾[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葛进 陈超;日开发出制造纳米粒子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9年
5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处处长 毛军文;关于纳米粒子生物效应的系统专著:《纳米毒理学》[N];科技日报;2009年
6 刘霞;美研制出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科技日报;2009年
7 水吉;美发现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记者 刘海英;纳米粒子回收再利用有新法[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毛黎;外磁场下的球状纳米粒子发生奇特变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顾钢;锡纳米粒子量子壳效应被证实[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