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抑癌基因异常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GSTP1、P16、RIZ1、RASSF1A4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以期能筛选出用于肝癌临床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分别检测35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肝组织中4种候选抑癌基因(GSTP1、P16、RIZ1、RASSF1A)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分化程度、AFP是否阳性,是否存在肝硬化、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是否转移等)进行分析。
结果:在肝细胞癌、癌旁及正常对照肝组织中检测到GSTP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分别是57.1%(20/35),25.7%(9/35),0%(0/20);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54.3%(19/35),37.1%(13/35),0%(0/20);RIZ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68.6%(24/35),14.3%(5/35),0%(0/20);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88.6%(31/35),74.3%(26/35),10%(2/20)。其中癌组织中GSTP1和RIZ1基因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P<0.01)和正常对照肝组织(P<0.01)。而癌组织中p16、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肝组织(P<0.01)。在上述4个肝癌甲基化特异性基因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分析中,在肝癌组织中肿瘤有包膜侵犯者GSTP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包膜侵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的比率要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IZ1、RASSF1A与临床病理资料间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意义(P>0.05)。
结论:1.在肝癌的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抑癌基因GSTP1、P16、RIZ1、RASSF1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作为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不仅发生在肿瘤形成之后,它还是一个早期频发事件,并且在肝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逐步积累。
2.RIZ1、GSTP1基因甲基化状态具有肝癌特异性,可较好的区分肝癌与非癌,可作为临床肝癌辅助诊断的候选标志物,用以检测病人患HCC的风险。
3.慢性HBV感染可能是导致P16甲基化而失活的原因,GST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肝细胞癌的侵袭性有关。
4.MSP是检测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一种简单、敏感和特异的方法,可用于肝癌的辅助诊断。
|
|
|
|
1 |
周晓俊;秦磊;薛万江;刘建夏;田力平;钱海鑫;;抑癌基因RASSF1A在肝癌中表达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
2 |
李月明;姚登福;;缺氧诱导因子-1分子组成、活化机制及肝癌靶向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27期 |
3 |
黄文庆;杨文理;柴新娟;陈克霏;魏玲;李波;覃扬;;肝癌患者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
4 |
巩艳;杨云生;郭明洲;;肝癌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
5 |
杨建军;关卫省;孙海凤;周敏;;水体污染物致肝癌发生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11期 |
6 |
彭晓春;耿小平;赵红川;;微小RNA与肝癌[J];肝胆外科杂志;2009年01期 |
7 |
焦辉;郭春良;;血管生成素及受体-2对肝癌血管新生的作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8 |
张力图;黄少珍;郭建霞;张丽生;;肝癌高发区不同饮食类型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9 |
张启南,陆培新,王金兵,吴燕,陆振宏;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前瞻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6年02期 |
10 |
白咸勇,贾秀红,成令忠,顾云娣,刘同慎;c-fos蛋白在大鼠肝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1 |
路建平;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癌[J];肝脏;1999年04期 |
12 |
张江灵,王崇国;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乙型肝炎甲胎蛋白异常升高者对降低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1999年01期 |
13 |
俞顺章,穆丽娜;乙型肝炎与肝癌[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
14 |
周峥珍,章宗籍,钱忠义,张华献,申丽娟,谢桂先;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实验病理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5 |
叶新平;彭涛;黎乐群;;毒物代谢酶、DNA修复基因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J];卫生研究;2006年06期 |
16 |
傅锦波;王效民;;DLC-1与肝癌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4期 |
17 |
陈琼荣;向景;刘清波;赵国强;车丽洪;;卵圆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08年06期 |
18 |
莫新少;;黄曲霉毒素B1暴露及控制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01期 |
19 |
汪爱勤,徐德忠,陈友绩,杨继震,郭宇良,林安黎;负性生活事件及个性对肝癌发生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1期 |
20 |
陆培新,张启南,王金兵,吴燕;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J];中国肿瘤;199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