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超声对评价ARDS肺复张及选择最佳PEEP的临床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
1.验证超声评分法对ARDS患者肺复张终点的监测效果。
2.探索肺复张后超声指导滴定最佳PEE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ICU病房中16位符合诊断条件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LUS组(n=8)和OXY(n=8)组,均以PEEP递增法实施肺复张。分别以氧合法和超声评分法进行复张终点评估,氧合法以PaO2/FiO2≥400mmHg为复张终点,超声再气化评分法以连续两次再气化评分相同为复张终点。比较两种方法复张终点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肺气体交换指标及各肺区超声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
ICU病房中16位符合诊断条件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LUS组(n=8)和OXY(n=8)组,均以PEEP递增法实施肺复张,以LUS法评估复张终点。达到复张终点后稳定15分钟。分别以LUS法和OXY法选择最佳PEEP。LUS法以两次超声评分下降超过30%为终点;OXY法以氧合指数降低超过10%为终点。比较两组患者肺复张前、最佳PEEP后(15min,1、2h)氧合和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1.两种方法(氧合法与肺部超声评分法)指导的ARDS患者肺复张均可达到
复张终点。随着复张的进行,氧合改善的同时伴随再气化评分的增加。
2.肺部超声评分法复张终点的PEEP和肺开放压均显著高于氧合法(PEEP:15
1.9VS133.1,P<0.05),PaO2也存在显著差异(47556vs40345),
而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MAP、HR)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以超声评分法指导的肺复张,由于肺开放压的进一步提高,使各个肺区的再气化水平进一步改善,氧合进一步提高,而较高的开放压并没有造成肺动态顺应性的恶化。
3.超声对肺复张的效应主要表现为B线的消失和使实变区转变为B线区域,且这种变化主要出现在前胸部和侧胸部,而胸后部下垂部位的实变改善不
明显。
第二部分
1.在PEEP递减过程中,再气化评分缓慢下降,直到出现一个明显的“跳跃”式下降(相邻两次评分下降≥30%)。
2. LUS选择的最佳PEEP水平高于OXY选择的PEEP水平。LUS法选择的最佳PEEP做为滴定终点,PaO2/FiO2、Cdyn改善更为明显,表明复张后的肺泡更多的保持在开放状态,从而减少动静脉分流,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结论
1.床旁肺超声技术可以作为PEEP递增法肺复张评估肺复张效应的方法。
2.由于超声无法有效的判别正常通气或过度通气,因此,超声评分法还不能
作为肺复张终点评价的唯一方法。
3.床旁超声技术作为ARDS患者肺复张后滴定最佳PEEP的新方法是可行的,有望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
|
|
|
1 |
黄丽明;机械通气撤机后致脑水肿一例护理教训[J];华夏医学;2003年05期 |
2 |
施小燕,王斌;创伤性ARDS 14例临床浅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
3 |
黄建宁,李玉芳,刘晓彦,蒋冬华;多发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6例临床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0年09期 |
4 |
李金瀚;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18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5 |
周建美,刘流,陈启智;单肺通气期间PEE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年01期 |
6 |
彭中坤;心肺骤停复苏后机械通气时对PEEP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0年05期 |
7 |
蔡若夫,陈爱君;呼吸机加呼气末正压时误触发的原因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04期 |
8 |
陈贤楠,樊寻梅,耿荣,李克华;机械通气治疗哮喘持续状态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2年01期 |
9 |
印心奇,林研;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
10 |
次仁德吉,刘灿群;浅谈PEEP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体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1 |
黄育强;低水平PEEP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肺水肿28例疗效分析[J];华夏医学;2005年04期 |
12 |
张智龙;凌格;;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3期 |
13 |
陶国才,杨宗城,刘志远,傅琼芳,何保斌,李根凤;PEEP对犬烟雾吸入伤早期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4 |
徐子琴;徐建国;潘娅静;;机械通气配合高PEEP治疗重症哮喘[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11期 |
15 |
罗显荣,刘又宁;反比通气在成人呼吸衰竭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1989年04期 |
16 |
王维健;朱朝薪;;全身麻醉后呼吸窘迫症的治疗[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年02期 |
17 |
易建平;;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9期 |
18 |
姜兴权,王育珊,尹永杰,刘德新;压力支持+叹气混合通气模式在重度创伤后ARDS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
19 |
杨太美,刘锡麟;严重烧伤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伤残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
20 |
杜少鸣;肺泡复张法改善ARDS功能残气量的应用研究[J];安徽医药;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