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伴脊髓压迫的临床研究
【摘要】:(一)CT四维电磁导航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术中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对CT四维电磁导航和传统CT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中的对照研究,记录并分析两种影像引导方法下穿刺靶目标的时间、辐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这两种引导技术的优劣做出初步评价。方法:共收治45例椎体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行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对照组25例患者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记录两种引导方法下穿刺靶目标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及CT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125I粒子植入针穿刺操作均获得成功。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组(简称导航组)穿刺针调整次数平均为(0.3±0.1277)次,对照组传统CT引导组(简称CT组)平均为(2.08±0.1143)次。导航组穿刺靶目标时间平均为(234.7±11.71)s,CT组平均为(421.5±10.51)s。导航组穿刺过程中扫描次数平均为(2.300±1.277)次,CT组平均为(4.080±0.1143)次。导航组穿刺过程中总的CT照射剂量平均为(176.4±11.19)m Gycm,CT组平均为(299.9±8.402)m Gycm。经统计分析,两组引导方式下的扫描次数、穿刺针调整次数、穿刺靶目标时间、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导航组的穿刺靶目标时间、调整次数、扫描次数均较CT组少,辐射剂量也小于CT组。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以电磁导航图像与实际CT扫描图像中穿刺针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移表示)5 mm为18例,5~10 mm为2例,未出现10 mm的情况。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大出血、脊髓损伤等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穿刺针置入脊柱转移瘤的过程中,CT四维电磁导航较传统CT引导能有效减少穿刺调整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穿刺精确度较高。两组引导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二)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伴脊髓压迫的疗效研究目的:探讨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伴脊髓压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连续治疗的20例椎体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岁。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其中12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125I粒子植入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重建出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三维图像,计算出所需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数量以及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30Gy。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共24个椎体,中位植入粒子数为19颗(4-43颗)。术后应用数字分级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应用ASIA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WHO疗效评估标准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结果:20例患者随访7-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3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5%。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95%可信区间:13-27个月)。6和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81%。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12.5个月(95%可信区间:8-15.5个月)。术后3、6、12个月的累计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5%、60%。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0%。脊髓剂量≤30Gy,其他危及器官,如肠道、肝脏等的剂量小于25Gy。125I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未发现125I粒子遗失或移位至其他组织器官中。结论: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伴脊髓压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无法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替代治疗。
|
|
|
|
1 |
徐宏光,叶启彬,邱贵兴,王以朋,张嘉,丑克;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2 |
贾延庆,穆峰,赵振宇;脊柱转移瘤的诊治体会(附47例报告)[J];中国医刊;2002年02期 |
3 |
曹伦,宫少华;脊柱转移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S1期 |
4 |
郑得志,胡永成,杨海云;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
5 |
邱贵兴;通力协作,共同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水平[J];中华骨科杂志;2003年06期 |
6 |
胡云洲,曾建成;脊柱转移瘤诊治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08期 |
7 |
葛雅丽,郑敏文,张劲松,杨勇,徐键,刘莹,刘燕丽,赵海涛,常英娟,宦怡;MRI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年11期 |
8 |
闫洪印;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8期 |
9 |
陈永顺,单国用,庆明轩,张大勇,张现军;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分析[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5年05期 |
10 |
俞海明,李毅中,吴文华;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1期 |
11 |
黄莹;黄艺峰;杨毅;陈渊辉;;MRI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1期 |
12 |
朱晓东;;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
13 |
霍明昌;王茂玉;毛文霞;;脊柱转移瘤误诊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年05期 |
14 |
姚伟涛;蔡启卿;靳安民;高嵩涛;王家强;;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J];中外医疗;2008年28期 |
15 |
樊晓海;刘兴炎;甄平;李旭升;薛云;;脊柱转移瘤30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8期 |
16 |
赵华;;脊柱转移瘤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4期 |
17 |
叶曙明;齐新生;茅治湘;王全明;赵锡江;王冰;韦学昌;;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J];现代医学;2010年04期 |
18 |
李浩淼;沈靖南;刘少喻;万勇;梁堂钊;Alessandro Gasbarrini;Stefano Boriani;;一种脊柱转移瘤治疗新策略的回顾性评估[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年06期 |
19 |
赵应满;陈峰;李建军;;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海南医学;2011年10期 |
20 |
宋红涛;魏兆勇;;螺旋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0期 |
|
|
|
|
|
1 |
幸永明;王振林;陈昌伟;赵国强;赵宏;;脊柱转移瘤的有限外科治疗[A];全国骨科临床研究新进展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
2 |
冯世庆;纪江峰;王沛;郑永发;刘涛;马信龙;;脊柱转移瘤临床误诊原因分析[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3 |
杨述华;傅德皓;肖宝钧;杨操;李进;叶哲伟;许伟华;;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手术疗效分析[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4 |
杨述华;;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手术疗效分析[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5 |
王雅宁;;脊柱转移瘤病人的术后护理体会[A];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6 |
常增林;崔新广;邓志诚;青光恒;李锋;;经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7 |
张婷;李惠平;;脊柱转移瘤围手术期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
8 |
张婷;;脊柱转移瘤围手术期的护理[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
9 |
王军;王旭荣;翁晓海;吕金纯;蒋晓彬;郑汉鹏;;单发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A];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10 |
李如迅;时高峰;许茜;王琦;杜煜;王亚宁;杨丽;李月考;刘辉;;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