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体外构建三维细胞培养支架及其在肿瘤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钮慧  
【摘要】:【目的】以天然丝素蛋白(SF)和壳聚糖(CS)为主要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经不同生物交联剂交联的两种SF/CS三维细胞培养支架,分别检测其理化性质及细胞相容性试验,筛选出适宜肿瘤细胞生长的三维培养支架。并以此为材料进行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肿瘤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筛选提供新的技术平台。【方法】第一部分:1.将一定量的清洁蚕茧经过脱胶,干燥,溶解,过滤,透析处理后得到2%~3%的丝素蛋白溶液,将其与3%的壳聚糖溶液以1:1比例均匀混合,加入不同的生物交联剂即三聚磷酸钠(TPP)或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通过真空冷冻干燥获得两种三维细胞培养支架即EDC交联的SF/CS三维支架和TPP交联的SF/CS三维细支架(EDC组、TPP组)。2.用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纯丝素蛋白(纯SF组)、纯壳聚糖支架材料即(纯CS组)。3.通过光镜、扫描电镜(SEM)、HE染色观察三维支架的形态学特点。4.利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RT-FTIR)分析其官能团组成。5.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基本组成。6.检测EDC组、TPP组三维支架的吸水率和溶胀率。第二部分:1.利用SEM观察结直肠癌细胞CT26在EDC组、TPP组三维细胞培养支架中的生长情况。2.采用MTT实验分别检测二维培养(2D)、三维培养(EDC组、TPP组)环境中CT26细胞的增殖能力。3.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以提取肿瘤组织提取液(TLTT)并采用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肿瘤组织提取液对CT2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采用DAPI荧光染色检测有肿瘤组织提取液刺激时三维细胞培养支架(EDC组、TPP组)中CT26细胞的凋亡情况。第三部分:1.采用六种常见肿瘤化疗药物(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伊立替康、甲氨蝶呤、卡培他滨)并设置五种药物浓度(0.01μM、0.1μM、1μM、10μM、100μM),分别刺激生长在2D、EDC组三维细胞培养支架(3D、3D+TLTT)中的结肠癌Lovo细胞株、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应用CCK-8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对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第一部分:1.EDC组比TPP组、纯SF组、纯CS组形成孔隙大小更均一,且排列相对规则,大部分为均质稳定的空隙结构。2.ART-FTIR结果显示交联后的SF/CS三维细胞培养支架中未出现新的特征峰,在此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单纯的物理结合。3.XRD结果显示经EDC或TPP交联的SF/CS三维支架结晶程度较纯丝素蛋白发生变化,表现为壳聚糖的结晶形式。4.EDC组SF/CS三维支架的吸水率和溶胀率均明显高于TPP组SF/CS三维支架。第二部分: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EDC组三维支架比TPP组更有利于CT26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增殖。2.CT26细胞在三维培养支架(EDC组、TPP组)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二维培养环境(2D),且生长在EDC组三维细胞培养支架的CT26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比TPP组高。3.瘤组织提取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T26细胞的增长,且10%肿瘤组织提取液更有利于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的CT26细胞的生长与增殖。4.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相同肿瘤组织提取液刺激时EDC组中的CT26细胞生长状况优于TPP组。第三部分:二维与三维培养环境中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相比有明显差异,且三维培养环境中肿瘤细胞对低浓度的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EDC交联的SF/CS三维支架相比TPP交联的SF/CS三维支架更适合于肿瘤细胞生长,且适宜浓度的肿瘤组织提取液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EDC交联的SF/CS三维细胞培养支架用于体外肿瘤化疗药物筛选试验与传统二维细胞培养环境下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相比,肿瘤细胞在三维支架培养环境中对低剂量化疗药物敏感性增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曹寅;潘昱;;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6年03期
2 王颖钰;陆茵;张伟伟;孙志广;郑仕中;陈磊;;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12期
3 赵燕娜;许健;邓同乐;;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4 王洁;董银英;崔杰峰;;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肿瘤基础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10期
5 林鹤;王婉秋;焦佳媛;杨昊珅;任利翔;邢立国;;培养板悬滴法三维细胞培养模型建立及细胞活力检测方法比较[J];药物评价研究;2017年08期
6 夏兵;;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3期
7 詹世淮;雷艳;黄梁浒;谭建明;;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应用于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6年04期
8 朱芳;李振宇;任精华;伍钢;彭纲;;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关系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01期
9 赵灵犀;丁皓;徐萌;尚昆;沈力行;;旋转式三维细胞培养装置的研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9期
10 邢春旺,李晓眠;三维细胞培养在牙科材料生物相容性实验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11 唐开,党耕町;三维细胞培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3年02期
12 李宝香;郭德伦;张莹;崔泽实;;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及相关仪器的进展和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6年06期
13 郑欣欣;曹贵方;;浅谈动物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年19期
14 张震;齐晓敏;张薇;张培;曹旭晨;肖春花;;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生长情况及对阿霉素敏感性观察[J];山东医药;2017年19期
15 秦廷武,杨志明,夏兴仲;智能化动态应变三维细胞培养装置的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0年04期
16 程锐;蔡欣然;周浩辉;柯坤;陈燕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36期
17 伍钢;朱芳;李振宇;薛军;彭纲;任精华;;VEGF_(165)在HepG2体外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颖钰;陆茵;张伟伟;孙志广;郑仕中;陈磊;;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王珊珊;王琪;;微流控芯片三维细胞培养模式下肺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及转移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亦龙;基于玉米醇溶蛋白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及三维细胞培养材料的制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牟朝丽;三维细胞反应器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冯若;内质网应激诱导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1年
4 马妍;三维液滴链阵列用于细胞迁移和多组织共培养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朱芳;PI3K作为抗肺癌血管新生和血管生成拟态共同靶点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钮慧;体外构建三维细胞培养支架及其在肿瘤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孙雨乔;功能性自组装多肽水凝胶的设计及在神经再生方面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马丹丹;智能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卵巢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4 何建明;NF kappa B在肺腺癌群集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5 刘彩明;三维细胞培养条件下血管生成拟态(VM)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立芬;卵巢癌SKOV3中Holoclone细胞的特性及其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高阳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人非小细胞肺癌原代细胞培养及三维模式下的药敏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乔莎;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不同培养模型的构建及DNA甲基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